贝斯特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04-21 21:30:03 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贝斯特300580)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的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宏观经济形势

2021年,全球经济的复苏力度有所加大,除了少数国家依旧延续小幅负增长外,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继续录得了较为明显的正收益,特别在第二季度,随着疫情得到相对有效的控制,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更是创出了历史上最大幅度纪录,当然这种情况主要源于2020年第二季度相应经济体出现跳水与负增长。而在进入第三季度后,经济增长率出现边际递减,同样也是因为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经济基本面的显著抬升所致,因此,承接前三个季度增长的惯性,2021年第四季度世界经济仍将继续保持正增长,就全年来说,经济增长虽然没有完全恢复常态,但相对于2020年而言,经济发展曲线总体趋势则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格局。

而在国内,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这一年,我国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这一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沉着应对,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双双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

2021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4.3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超过18%;经济增长也属于国际领先,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分季度来看,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势,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四季度同比增长4.0%,两年平均增长5.2%。

(二)公司所处汽车行业发展情况

全球车市2021年高开低走,上半年全球汽车销量持续反弹,但到了下半年复苏态势下行。全年来看,全球车市依然较2020年实现上涨。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在8,105万辆左右,较2020年的7,776万辆有所反弹。在全球整体车市的积极增长态势下,全球大部分汽车市场在2021年也实现了销量增长。其中,全球三大主流车市中,中国汽车产销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同时产销总量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一;美国车市在上半年强劲销量的推动下,全年也实现3.3%的同比增长;相比之下,欧洲车市却同比微跌1.5%,是1990年来表现最差的一年。综合来看,过去一年疫情和芯片短缺都是全球车市共同面临的供应链限制。

2021年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持续恢复的背景下,汽车行业发展韧性继续保持。从全年来看,我国汽车行业面对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等不利因素影响,迎难而上,全年汽车产销呈现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2021年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方面,2021年,全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157.50%至352.1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由2020年的5.40%提高至13.40%。新能源汽车2021年的爆发,是我国政府多年来呵护、培育的结果。作为新生事物,2018年之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较单一,成本和售价居高不下,销售对购置补贴依赖较大;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下降。在补贴政策退坡的同时,我国政府祭出“双积分”政策大棒,从供给侧强力推动,使得汽车产品新能源化成为业内共识。随着特斯拉进入中国以及主流厂商纷纷布局新能源市场,2020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丰富,加之规模效应使得零部件采购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价格愈加亲民,市场认可度迅速提高。2019年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的驱动力迅速切换,2021年的爆发增长,是市场真实需求的体现。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59.5%和157.5%。分类来看,ThinkerCar数据显示,纯电动汽车也刷新了历史记录,2021年纯电动车销量294.58万辆,同比增长184%;插电混动汽车销量66.52万辆,同比增长131%。作为销量主力的纯电动车的年销售占比为81.6%,插电混汽车占比18.4%,纯电动车和插电混动汽车销量屡次突破历史新高。

2020年-2021年纯电动车和插电混动汽车销量统计

2016年-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年提高,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提高至13.40%,相比2020年提高8.00个百分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因产品更能承载“智能、网联”功能,更能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助力我国自主品牌车企“变道超车”的重要力量。

未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的需求将呈现多样化趋势。“80后”“90后”已成为购车主要群体,年轻群体的购买决策行为浅层化特征明显,决策周期缩短,且更重视外观造型、高科技配置及乐趣体验。从供给端来看,多家车企的众多智能电动车型陆续上市,形成了自主品牌领先、外资车企逐步跟上的局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特斯拉、新势力为代表的车企智能化配置推陈出新,以“智能”构筑产品卖点和品牌要素,在新能源市场快速占据消费者认知。从需求端来看,消费者选择日益丰富,智能驾驶概念日益深入终端消费者心智,智能化功能的丰富度及完成度成为购车的重要参考因素。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新能源车发展提出的目标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占新车销售总量的比例达20%。从2021年新能源汽车推新情况和市场反响看,此目标有望在2022年提前达到。未来汽车市场有望呈现汽车购置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周期性波动,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攀升的局面。

(三)2021年汽车行业主要政策

2021年,为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推动“3060”双碳目标实现,国家及地方更为密集地出台了汽车相关政策。当中,新能源依然是重点,物流货运车被核心聚焦,充换电、氢能等亦被列入相关规划。此外,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标准进一步被细化。报告期主要政策如下:

(1)1月5日,为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更大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出要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释放汽车消费潜力,鼓励有关城市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投放。

(2)1月19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情况,深入讨论了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作举措,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1年重点工作。会议强调,2021年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破解充电桩“进小区难”等问题,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三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实施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出台更多使用环节优惠政策,进一步拉动私人消费;四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研究制定汽车产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路线图,加强项目投资和生产准入管理,坚决遏制盲目投资现象,推动提高产业集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切实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

(3)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GB19578-2021)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于202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燃用汽油或柴油燃料、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k的M1类车辆今后一个时期的燃料消耗量限值要求,是我国汽车节能管理的重要支撑标准之一。

(4)2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技术路线。在即将到来的全场景智慧化生活中,数据传输处理的5G通道和云计算平台将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

(5)2月25日,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下称《计划》)发布。该计划以2025年为时间节点,列出了雄心勃勃的高增长目标: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业产值35%以上,其中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也是到2025年,上海政府计划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50%,公务和公共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80%,网约出租车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50%。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6)3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提出将针对车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实际,聚焦营运车辆和基础设施领域,建立支撑车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智能交通相关标准体系,分阶段出台一批关键性、基础性智能交通标准。到2022年底,制修订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交通信息辅助等领域智能交通急需标准20项以上,初步构建起支撑车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到2025年,制修订智能管理和服务、车路协同等领域智能交通关键标准20项以上,系统形成能够支撑车联网应用、满足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需求的标准体系。

(7)4月7日,《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发布,意见中提到,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满足企业安全保障能力要求,针对车辆的软件升级、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建立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监测服务平台,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一致性。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依法收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实施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定重要数据目录,不得泄露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向行业主管部门报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具有事件数据记录和自动驾驶数据存储功能。

(8)深圳经济特区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于3月22日发布《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率先探索智能网联汽车立法管理。相关内容覆盖即为全面,能够回应当前行业迫切需求。该管理条例在异地测试认可、区级全域开放道路测试、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可不配备驾驶人、本地单独设立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目录、构建车路协同基础设施、产品缺陷责任追溯生产和销售者以及较为宽松的智能网联汽车违法惩处等方面较为超前,值得行业关注。

(9)4月28日,辽宁省商务厅印发《辽宁省促进汽车消费指导意见》。即日起,辽宁省将在全省范围内通过组织开展促进汽车消费系列活动、加大对汽车经销企业的信贷支持等举措,进一步挖掘汽车消费空间,优化汽车消费环境。今年4月至7月,辽宁省将在全省组织开展促汽车消费系列活动,鼓励汽车经销商推出赠送保养和保险服务、延长质保等系列优惠,深挖汽车消费潜力。

(10)5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试点城市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落实资金等保障措施,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关省级住建、工信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城市的指导支持力度。

(11)6月28日,工信部发布2021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将深入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等要求,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注重协同创新、强化应用牵引,持续健全完善汽车标准体系,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2)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要求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13)2021年8月20日,国家网信办、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旨在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汽车数据合理开发利用,是防范化解汽车数据安全风险、保障汽车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14)2021年9月15日,商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商务领域促消费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为抓住“金九银十”、岁末年初消费旺季有利时机,加快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破除制约汽车购买使用障碍,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促进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15)2021年10月19日,工信部就《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指出对于因产品质量引起召回的情况,企业应及时对相应供应商进行重新评估,鼓励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开放与产品安全质量分析等相关的必要数据协议。

(16)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

(17)2021年10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纳入此次试点范围的城市共有11个,其中综合应用类城市8个(北京、南京、武汉、三亚、重庆、长春、合肥、济南),重卡特色类3个(宜宾、唐山、包头)。

(18)2021年11月16日,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等25个地区列入提前下达2022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范围。

(19)2021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

(20)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四部委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20〕86号)要求,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20%。

整体来看,2021年在各项利好政策的助推下,车市取得了一定幅度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成绩可喜。不仅如此,诸多政策更着眼于未来,如氢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随着相关标准法规不断完善,国内汽车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1、主要业务情况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精密零部件和智能装备及工装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近年,公司利用在智能装备及工装领域的各类先发优势,将业务延伸至高端航空装备制造以及工业自动化装备领域。

2019年至2020年,公司成功实施了“汽车精密零部件项目(一期)”的建设,公司产品拓展至:汽车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壳以及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结构件等。2020年,公司为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并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公司顺利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其中,募集资金5.3亿元将投入年产700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及涡轮增压器零部件项目建设,建成后年产140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产品包括:轻量化结构件---车载充电机组件、轻量化结构件---直流变换器组件、转向节、氢燃料电池汽车功能部件等)和560万件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产品包括:压气机壳、全加工叶轮、中间壳)。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适用于燃油汽车及混动动力汽车的涡轮增压器精密轴承件、涡轮增压器叶轮、涡轮增压器中间壳、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壳、发动机缸体等汽车零部件;纯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组件、直流变换器组件、转向节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空压机叶轮、空压机压力回收和整流器、电机壳、轴承盖以及功能部件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座椅构件、连接件等飞机机舱零部件,用于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智能装备及工装,以及飞机机身自动化钻铆系统、生产自动化系统等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产品。

公司控股子公司苏州赫贝斯主要从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锌、铝、镁、铜、不锈钢金属制品的五金件,产品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安全扣件、汽车充电扣等铝合金和压铸零配件产品。

控股子公司易通轻量化公司主要致力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机组件、直流变换器组件等。

2、主要产品及应用领域

3、公司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具体如下:

(1)采购模式

a.原材料采购

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市场通用材料、毛坯件和外购件。市场通用材料包括铝锭、铜棒、废钢、铝棒等;毛坯件包括叶轮毛坯件、中间壳毛坯件等;外购件包括智能装备及工装上用的液压元器件、桁架等。

市场通用材料的定价模式是依据大宗材料市场行情走势,通过对比询价确定最优价格。毛坯件和外购件的定价模式是依据所用原材料市场行情、生产制造工艺复杂程度、市场供需情况、采购规模等因素,协商确定采购价格。

对于通用材料,公司根据生产计划直接下单采购。对于毛坯件、外购件采购,公司一般事先与合格供应商签订框架性采购合同,并对产品价格,包括调价条件和程序进行原则性约定。公司每月末将下一期毛坯件、外购件的采购计划发给各主要供应商,该采购计划仅供参考,并非采购承诺。各供应商根据公司的正式月订单,结合安全库存等因素安排其原材料备货和毛坯件、外购件生产计划。

公司建立健全了供应商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为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和采购质量,保持原材料供应稳定,公司通常会保持两家及以上供应商供应同一种原材料。潜在供应商须通过试样、小批量供货、供应商评价等环节后才能成为公司的合格供应商。现有供应商,也需要通过公司的年度定期评审,才能继续成为合格供应商。公司根据评审结果对主要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并确定主要供应商下一年度的采购份额。对于公司下游客户指定的公司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公司仍需对其进行审核,通过后方可采购。

b.外协加工模式

公司外协加工环节主要为工艺简单、附加值不高、劳动力密集型工序,比如切割、镗孔、线切割、去毛刺、抛光等机械粗加工;以及一些专业化通用工序,比如表面处理(发黑磷化、电镀等)、热处理/去应力、浸渗等。专业化分工协作具有生产规模化、质量稳定、成本低廉的优势,摒弃了传统企业自身大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这些外协工序一般采用成熟的通用技术,不属于关键工序或者涉及核心技术。公司自身实际掌握的为精加工等核心环节。

(2)生产模式

为减少库存,加快资金流转,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

在精密零部件制造方面,公司根据市场开发部的销售计划并根据产品安全库存等因素编制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产品生产完成并经质量检验员检验合格后,由包装人员负责包装并办理产品入库手续。

公司市场开发部负责编制年度销售计划、月度销售计划;生产物资部根据市场开发部的月度销售计划编制生产计划以及采购计划;制造部门根据生产物资部的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品保部负责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产品进行检验、试验或验证。

在智能装备及工装产品生产方面,公司在取得订单后编制设计计划、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设计方案待客户确认后安排生产,并由品保部检验后入库。

(3)销售模式

公司销售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直接送货至客户处;第二种是送货到中间仓,客户按实际从中间仓领用情况在信用期内付款,中间仓由客户或第三方物流商管理。

下游客户对上游汽车零部件企业实行合格供应商管理模式。公司成为合格供应商的流程是:根据公司未来3-5年客户开发规划,确定待开发目标客户—>对客户的调查研究(产品构成、新产品开发、现有及潜在供应商)—>与客户接触—>客户组织人员对公司考察调研(研发、生产、产品质量及供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多轮次、全方位、长周期考核成为客户合格供应商。

公司精密零部件产品的销售流程是:客户评价—>进入客户的供应商名单—>在客户的平台上“网上竞标”或与客户洽谈—>中标—>签署合同。

公司接到订单后,经生产物资部安排生产,生产结束后即进入销售物流过程。公司的物流流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送货至客户处;第二种是送货到中间仓。公司在向一些客户销售的过程中为提高及时供货能力设置了靠近客户的中间仓,以满足客户准时制生产管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根据客户订单和安全库存要求,安排出货到中间仓,由第三方物流商送货至客户处,客户按实际从中间仓领用情况在信用期内付款。中间仓由客户或第三方物流商管理。

公司生产的精密零部件(汽车零部件、飞机机舱零部件、其他零部件)产品定价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其成本考量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费用、人工成本及外币汇率等。公司在上述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利润空间,并与下游客户协商予以确定。

公司智能装备及工装产品的销售流程是:需求信息导入—>客户接触—>技术评估并提供技术方案—>与客户洽谈—>合同评审—>签署技术协议和合同。智能装备及工装产品一般需要提供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期限一般为一年。

公司生产的智能装备及工装产品的定价原则为按照人力成本、设计成本、所组成零部件制造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利润空间并通过与下游客户协商予以确定,或者公司通过参与下游客户招标的形式来确定最终价格。

下游客户一般对其供应商定期进行复审。每年下游客户均需进行体系运营审核,由下游客户或其聘请的第三方机构考察发行人的产品质量、成品率等,并进行高管互动、实地参观工厂等。

(4)研发模式

1)针对机械加工行业具有普遍实用意义的新技术展开预研

公司会根据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制定特定时段的技术发展纲要,列举所需技术清单,初步设定研发方向、技术实现路径和运用的时点,然后将开发任务分解到研发团队展开研发工作,这些研发工作通常由公司层面组织实施。

2)针对潜在客户的特定产品所需要的技术展开预研

通过与客户的技术交流以及参与客户产品的早期设计,公司可初步掌握客户的业务规划和技术需求。针对上述情形,公司会成立专门的研发工作小组,收集相关技术信息和可用资源,开展研发工作,该等研发工作通常由公司的工程技术部门组织实施。

3)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和制约产出效率的因素以及其它落后技术展开专项攻关

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已经成为公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生产过程中的改进通常由生产制造部门提出要求,由研发部门牵头和组织,与生产部门共同实施。

b、智能装备及工装的研发工作

公司每年年底对来年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进行立项,成立专门的研发小组进行集中攻关。公司研发人员针对立项的项目成立研发小组,设计、制作、装配产品,之后检验精度、试验印证,完成研发。

公司结合主营业务、产品及生产资源特点、生产技术工艺、所处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形成了目前的经营模式。报告期内,上述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定时期内公司的经营模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1.其他汽车零部件产量同比减少51.77%,销量同比减少51.6%,是由于公司业务结构调整所致。

零部件销售模式

公司销售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直接送货至客户处;第二种是送货到中间仓,客户按实际从中间仓领用情况在信用期内付款,中间仓由客户或第三方物流商管理。

下游客户对上游汽车零部件企业实行合格供应商管理模式。公司成为合格供应商的流程是:根据公司未来3-5年客户开发规划,确定待开发目标客户—>对客户的调查研究(产品构成、新产品开发、现有及潜在供应商)—>与客户接触—>客户组织人员对公司考察调研(研发、生产、产品质量及供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多轮次、全方位、长周期考核成为客户合格供应商。

公司精密零部件产品的销售流程是:客户评价—>进入客户的供应商名单—>在客户的平台上“网上竞标”或与客户洽谈—>中标—>签署合同。

公司接到订单后,经生产物资部安排生产,生产结束后即进入销售物流过程。公司的物流流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送货至客户处;第二种是送货到中间仓。公司在向一些客户销售的过程中为提高及时供货能力设置了靠近客户的中间仓,以满足客户准时制生产管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根据客户订单和安全库存要求,安排出货到中间仓,由第三方物流商送货至客户处,客户按实际从中间仓领用情况在信用期内付款。中间仓由客户或第三方物流商管理。

公司生产的精密零部件(汽车零部件、飞机机舱零部件、其他零部件)产品定价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其成本考量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费用、人工成本及外币汇率等。公司在上述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利润空间,并与下游客户协商予以确定。

新能源汽车补贴收入情况

公司业务不涉及新能源汽车补贴收入。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一)核心竞争优势

1、客户资源优势

在精密零部件业务中,公司已经与盖瑞特(Garrett)、康明斯(Cummins)、博马科技(BMTS)、长春富奥石川岛(FIT)、博格华纳(BorgWarner)、皮尔博格(Pierburg)、宁波丰沃、上海菱重(SMTC)、三菱重工(MHIET)等著名汽车涡轮增压器和发动机相关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在航空、气动工具和制冷设备等领域,公司也与该领域主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在智能装备及工装业务中,公司已成为上汽通用、潍柴动力000338)等知名整车整机厂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公司还努力开拓优质新客户,多方位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通过了博世中国(Bosch(China))对公司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的现场审核,正式取得其供应商代码。同时公司通过了特斯拉审核组的现场审核,获得首选供应商资格,并已于2020年2月份正式取得特斯拉供应商代码。控股子公司易通轻量化公司开拓了包括美达、北极星等下游客户,其新能源汽车产品最终销往PSA(标致雪铁龙集团)、DFM(东风汽车600006)集团)和通用汽车等。公司早已布局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其客户已拓展至:博世中国、盖瑞特、海德韦尔、势加透博等国内外优质企业,并且还在不停开发该领域的核心客户群。报告期内,公司还持续不断地积极主动参与客户新产品的创新研发,并跟随客户将业务拓展至新能源汽车整车客户端,其中,华为汽车旗下问界增程式混动车M5车型搭载了公司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比亚迪002594)混动车型以及理想ONE增程式混动车亦应用了公司涡轮增压器核心部件。

由于下游客户对其供应商的质量服务要求高、前期考核周期长、评审认证体系复杂,因此其转移成本相对较高,一旦建立合作不会轻易变更供应商。公司积累的优质丰富客户资源将是保证未来业绩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生产的产品专用于特定客户或特定型号,因此公司需要根据客户产品的更新换代及时同步升级自身产品。为了提高反应速度,公司建立了高效的研发团队,形成了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的研发体制,有效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保证了从接到订单、交付样品到规模化生产的及时性。

公司在智能装备及工装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积淀,工装夹具可以实现精确定位,精确定位又是精密加工的基本前提。精密零部件加工的实际需求促进了工装夹具技术的提升,同时高性能的工装夹具也为公司精密零部件加工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二者的相互促进和联动发展成为公司多年来的独特技术竞争优势。

公司产品曾被国家科学技术部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定为“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相关产品获得了江苏省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颁发的“江苏名牌产品”称号以及获得第十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春燕奖”的殊荣,公司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工业设计示范企业”、“管理创新优秀企业”、“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优秀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企业”等。公司具备的技术储备及研发能力,一方面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强化了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保证了面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3、绿色智能制造优势

公司积极打造“工业4.0”创新发展道路,在不断提升公司产品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同时,深入打造智慧工厂以及挖掘工业大数据,精准对接公司“智能制造”产业布局。在智能装备领域,公司作为“客户”和“供应商”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利用自身装备的集成优势,支撑公司精密零部件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精密加工产业实际使用中积累的经验,提升智能装备的集成能力和操作体验,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整体解决方案。2019年,公司凭借应用于航空工业的“复杂大部件机器人智能装配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公司努力践行绿色工厂理念,以真正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2019年9月12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9〕196号),公司被评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2022年4月,凭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多年深耕,公司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及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智能工厂入围2022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名单。

4、产品多元化优势

公司拥有包括汽车、航空、制冷设备和气动工具等多个行业的优质客户群和相关产品设计及生产经验,同时具备柔性生产能力,可根据下游行业周期波动及时调整生产线和产品结构,保证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性。

5、质量优势

公司严格贯彻质量管理体系,不断优化质量管理流程,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公司的产品质量获得了主要客户的一致好评。公司2014年获得盖瑞特全球供应商质量金奖、2016年全球最佳供应商奖、2017年全球最佳供应商奖,获得康明斯中国区2013年度最佳6Sigma持续改进奖、2016年度最佳供应商奖、2017年度最佳供应商奖,获得上汽通用2019年度“质量创领奖”;荣获博格华纳2021年度“供应商合作奖”;获得宁波威孚天力增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颁发的“2021年优秀供应商”奖。

6、区域优势

相较于国外主要竞争对手,在服务境内客户方面,公司除了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外,还具备交货时间短、反应快等优势。世界主要汽车厂以及其配套厂商均在无锡、上海等长三角地区,而公司生产基地位于无锡,距离较近,相较于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

7、管理优势

公司坚持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目前公司已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公司已按照ISO9001:2008、ISO/TS16949:2009、AS9100C标准建立并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经过多年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公司已经在新品开发管理、项目管理、精益生产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平台化、网络化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深刻理解不同客户的技术标准、行为准则和应用流程。公司建立健全了以质量、设备利用率、材料损耗、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等多项指标为核心的管理考核制度,使各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成本、质量、效率得到有机的结合,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建立了一整套指导各部门日常运作管理的管理规范,确保了公司各部门高效有序的运作,提高了公司管理水平。

8、人才优势

公司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型企业,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综合性强等特点,企业需具备有高知识密集、高人才密集等特征。公司通过自身品牌的号召力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技术研发、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多个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专业技能过硬、行业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和凝聚力较强的优秀人才团队,保障了公司的高效运作以及未来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1、精密零部件行业

汽车涡轮增压器和发动机零部件对于加工材料、加工精度和质量稳定性有较高要求,只有少数在设备、工艺和生产组织等方面有优势的企业才能生产。通过长时间的工艺积累和研发、大量高精度数控机床的引入、持续生产组织管理改进,公司目前已成为世界著名涡轮增压器和汽车发动机相关制造企业盖瑞特(Garrett)、康明斯(Cummins)、博马科技(BMTS)的全球供应商,博格华纳(BorgWarner)、皮尔博格(Pierburg)、长春富奥石川岛(FIT)、上海菱重(SMTC)、三菱重工(MHIET)、宁波丰沃的国内供应商。

公司亦利用在精密零部件加工领域形成的技术优势及自动化生产线的柔性加工能力,为飞机机舱零部件、气动工具和制冷压缩机等高端制造领域供应精密零部件,目前已与相关领域主要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努力开拓优质新客户,多方位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通过了博世中国(Bosch(China))对公司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的现场审核,正式取得其供应商代码。同时公司通过了特斯拉审核组的现场审核,获得首选供应商资格,并已于2020年2月份正式取得特斯拉供应商代码。控股子公司易通轻量化公司开拓了包括美达、北极星等下游客户,其产品最终销往PSA(标致雪铁龙集团)、DFM(东风汽车集团)和通用汽车等。公司早已布局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其客户已拓展至:博世中国、盖瑞特、海德韦尔、势加透博等国内外优质企业,并且还在不停开发该领域的核心客户群。

报告期内,公司还持续不断地积极主动参与客户新产品的创新研发,并跟随客户将业务拓展至新能源汽车整车客户端,其中,华为汽车旗下问界增程式混动车M5车型搭载了公司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比亚迪混动车型以及理想ONE增程式混动车亦应用了公司涡轮增压器核心部件。

在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变革中,公司不断挖掘新技术、新客户,开拓新市场,紧扣市场需求,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持续提高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盈利水平。

2、智能装备及工装行业

多年来,公司智能装备及工装业务凭借丰富设计经验、先进技术、精良品质和及时服务,不仅为国内一线汽车整车厂、主机厂提供高端工装夹具,而且还向日本和德国等国际知名机床商提供工装夹具产品,是目前中国工装夹具产业中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在生产自动化系统项目上,公司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签订“加工系统自动化改造合同”,为客户实现从手工线作业到自动化作业、从自动化生产再到智能化生产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切实为客户乃至行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作出了贡献。

在智能装备业务上,公司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缺陷视觉识别分选工作站、数控双工位转台、全自动去毛刺工作站、具有感知和自适应功能的全自动智能夹具等产品,实现了替代效率和质量低下、工人技能和劳动强度高的原始手动生产单元,实现机械加工的自动、高效、智能化以及无人化、少人化生产方向。

公司联合相关单位成功研发的飞机机身自动化钻铆系统,努力将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凭借“复杂大部件机器人智能装配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了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公司不断做精做强主营业务,保持了经营业绩的稳定增长。公司的产品质量获得了主要客户的持续好评:公司获得盖瑞特(原霍尼韦尔)2014年全球供应商质量金奖、2016年全球最佳供应商奖、2017年全球最佳供应商奖,获得康明斯中国区2013年度最佳6Sigma持续改进奖、2016年度最佳供应商奖、2017年度最佳供应商奖,获得上汽通用2019年度“质量创领奖”;荣获博格华纳2021年度“供应商合作奖”;获得宁波威孚天力增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颁发的“2021年优秀供应商”奖。

整体来讲,公司综合竞争能力处于细分行业内领先地位。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1年,中国车市在激荡中前行,在改革中逐梦,虽然坎坷不平,遭遇“缺芯”、“新冠疫情反复”、“原材料暴涨”等危机,但整体可圈可点,取得了超预期的好成绩。根据中汽协发布的产销量数据,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了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其中,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1%和6.5%,增幅分别高于行业3.7和2.7个百分点;毫无疑问,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有生机的汽车市场。从全年发展来看,2021年汽车产销同比呈现增长,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滑局面,产销总量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一。从各细分市场全年的表现来看,新能源汽车成为年度最大亮点,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高于2020年8个百分点。并且市场发展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的新发展阶段,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为“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和需求度不断提高;二是“双积分”政策倒逼主机厂向市场提供更多新能源车产品;三是新能源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进一步助推了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

在我国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同时也在汽车行业迅猛的转型升级发展下,公司充分把握机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抓住时代机遇,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工装夹具、铸造产业、精密加工、智能制造”四大产业联动发展的独特竞争优势,通过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为路径,持续推动业务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做大做强现有业务的同时,开启产业升级以及拓展新征程。公司2021年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紧密围绕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坚持创新驱动,深化内部管理,夯实了公司持续健康向上发展的势头。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709.77万元,同比增长13.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670.35万元,同比增长11.37%。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年初制定的经营计划,具体开展了以下重点工作:

1、积极推进可转债募投项目建设,助力公司转型升级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本着“边建设、边安装、边调试”的“三同时”思路,积极推进可转债募投项目——“年产700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及涡轮增压器零部件建设项目”的建设进程。该项目建成后,公司将年产140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产品包括:轻量化结构件---车载充电机组件、轻量化结构件---直流变换器组件、转向节、氢燃料电池汽车功能部件等)和560万件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产品包括:压气机壳、全加工叶轮、中间壳),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盈利能力,并且丰富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产品结构,提升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投入募集资金3.09亿元,占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5.3亿元的58.30%,项目建设按计划进度顺利实施中。

2、寻求产业扩张机会,构建紧密相连、无缝对接、齐头并进的产业链

鉴于新能源汽车迅猛的发展势头,以及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公司紧紧围绕“量质双提升”、“产业定位精准”、“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聚焦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在充分考虑存量资源的利用上,发挥各类先发优势,抓住有利时机,探索并规划新业务、新领域,争取用2-3年的时间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新业务导入期),用5年的时间解决由小变大的问题(业务成长期),用10年的时间解决由大到强的问题(业务成熟期)。

3、紧跟市场步伐,多技术路线全面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2021年经历了创纪录盛宴,与2020年相比,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猛增了108%,这是2012年以来的最高年增长率,市场规模接近65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创纪录的9%。同时,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高于2020年8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行深度布局,紧跟市场步伐,多技术路径全面夯实新业务、新产品的研发、制造以及销售。

(1)布局纯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

公司充分抓住市场机遇,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杆企业特斯拉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站在行业制高点,推进布局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公司还联合控股子公司苏州赫贝斯、易通轻量化各产业链之间的互补优势和协同效应,优化业务结构,拓展业务渠道,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平台,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拓展新业务。其中,苏州赫贝斯产品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安全扣件、汽车充电扣等铝合金和压铸零配件产品,客户包括特斯拉公司、日本YAZAKI公司、瑞典AUTOLIV公司、美国BROOKS仪器公司以及EMI等公司。易通轻量化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机组件、直流变换器组件、转向节等,开拓了包括美达、北极星等下游客户,其产品最终销往PSA(标致雪铁龙集团)、DFM(东风汽车集团)和通用汽车等。

(2)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

公司早已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空压机叶轮、空压机压力回收和整流器、电机壳、轴承盖以及功能部件等,目前客户已拓展至:博世中国、盖瑞特、海德韦尔、势加透博等国内外优质企业,并且还在不停开发该领域的核心客户群。

(3)混合动力汽车核心零部件

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逐步完善和落实,越来越多车企推出混合动力车型,包括插电式以及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而且消费者对于这类新兴动力系统也倍感认可。因此,以低能耗、高效率和低排放为主要特点的混合动力汽车,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有效节能减排的关键路径之一。公司产品之混动传动系统支撑结构件以及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等普遍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公司已与盖瑞特(Garrett)、康明斯(Cummins)、博马科技(BMTS)、长春富奥石川岛(FIT)、博格华纳(BorgWarner)、皮尔博格(Pierburg)、宁波丰沃、上海菱重(SMTC)、三菱重工(MHIET)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报告期内,公司还持续不断地积极主动参与客户新产品的创新研发,并跟随客户将业务拓展至新能源汽车整车客户端,其中,华为汽车旗下问界增程式混动车M5车型搭载了公司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比亚迪混动车型以及理想ONE增程式混动车亦应用了公司涡轮增压器核心部件。

4、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助力主业又快又好发展

公司立足于主业,通过聚焦大数据、自动控制、工业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结合“智能制造”战略主题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公司业务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水平,积极打造“贝斯特工业4.0”建设。2022年4月,凭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多年深耕,公司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及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智能工厂入围2022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名单。在智能制造领域,公司作为“客户”和“供应商”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利用自身装备的集成优势,支撑公司精密零部件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精密加工产业实际使用中积累的经验,提升智能装备的集成能力和操作体验,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整体解决方案。

5、增强研发实力,持续提升公司竞争力

公司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同时跟随客户创新系列产品等来巩固行业地位;通过全面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夯实核心竞争力基础;通过创新模式、技术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费用4,624.97万元。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授权27项,累计实用新型专利104项,在申请的发明专利13项,在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4项。

凭借优质的服务、过硬的技术水平、优秀的产品,公司于2021年12月2日荣获战略客户宁波威孚天力增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颁发的“2021年优秀供应商”奖项;于2022年1月4日,荣获战略客户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宁波)有限公司颁发的“2021年度质量月供应商合作奖”。

6、突出竞争优势,强化运营管理,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聚焦规模效应,发挥装备、机加、铸造全产业链优势,集聚先发优势;通过PDCA三级循环,持续改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清单形式,落实及时、精准、高效的工作总基调;强化实体部门工程技术团队建设。在保持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提高均衡生产交付水平,做好生产计划、技改投入等交付保障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发展战略,继续推进ERP系统、MES系统更新升级,深化内部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公司还不断完善全面内部控制制度,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成本有效控制;同时,继续聚焦企业经营管理全流程建设,搭建起研发系统、营销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系统几大职能模块的桥梁,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水平,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鉴于新能源汽车迅猛的发展势头,公司将在做强现有业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工装夹具、铸造产业、精密加工、智能制造”四大产业联动发展的独特竞争优势,进一步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

围绕以上发展思路,公司以“内生发展和外延扩张”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发展为战略模式,以“厚德做人、用心做事、专精特新做品牌”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凭借支撑公司发展的“心治文化”和“一流队伍”等人文融合的关键要素,紧扣时代脉搏,以“改革引领、问题着手、结果导向”为指导思想,保持定力,增强“战略自信、规划自信、技术自信、优势自信”四个自信,充分发挥各类先发优势,着力围绕痛点、难点问题打通公司任督二脉,重点聚焦新兴业务,进一步夯实转型升级举措,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打赢新兴业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持久战,从而驱动实现公司“创百年企业”的长远目标。

(二)下一年度经营计划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步入2022年以来,全球面临的两大问题都是超预期的,一是新冠疫情的持续和扩散超预期,新一轮的奥密克戎病毒在西方国家防疫纷纷解禁的背景下,进一步向全球蔓延,我国多地也出现疫情传播;二是俄乌冲突不断升级,且有长期化趋势,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波动性较大,短期内或会继续推升通胀水平,通胀压力已经成为多数经济体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各种挑战,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各政策部门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落实措施,着力构建经济增长的良好预期,为“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地之年,一些重点领域将迎来发展黄金期,两新一重、民营普惠、专精特新、数字科技、绿色低碳等新引擎将有力拉动经济增长,乡村振兴也将进一步拓宽我国经济的纵深。

2022年两会设定了5.5%的经济增长目标,财政赤字率2.8%左右,增长目标高于预期,也超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到5%的预期,但预算赤字却低于去年。正值多事之春,我国设定此志存高远的目标,足以清晰传达出我们在艰难年份砥砺奋进的决心,汽车行业同样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栉风沐雨、拼搏前行。

自2020年我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后,“碳达峰、碳中和”在去年两会上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国家鼓励在落实碳达峰过程中推动能源革命,这无疑将进一步刺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经济工作做出重点部署。其中,汽车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保链稳链,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2022年,注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之年,新一轮技术革新的大幕已经拉开,在顶层目标规划、市场终端需求与供给侧变革升级的三重支撑下,汽车产业链的长期趋势将叠加短期动态持续重塑行业新格局,毋庸置疑,属于新能源的时代已到来。公司将充分把握机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为路径,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保持定力,奋力打造令客户尊重的一流企业。

新的一年,公司将具体落实以下几项工作:

1、充分发挥各类先发优势,顺势而为,进一步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布局

汽车“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已逐渐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给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新四化”带来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在能源转型的关键突破口,车辆电动化的创新发展及其与清洁能源、能源互联网的创新融合,将为我国能源转型及履行碳中和承诺提供关键突破口。鉴于此,公司将顺势而为,在做强现有业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工装夹具、铸造产业、精密加工、智能制造”四大产业联动发展的独特竞争优势,继续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

公司将持续引进新能源汽车领域优秀技术、营销人才队伍,涉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部分核心零部件的研究、开发和试生产工作,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结构件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公司将加快募投项目——“年产700万件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及涡轮增压器零部件建设项目”的建设进程,进一步丰富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产品结构,提升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公司将继续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创新研发实力、精密加工能力、品质管理能力等优势,充分抓住市场机遇,加深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杆企业(特斯拉、博世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站在行业制高点,推进布局轻量化结构件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紧跟行业趋势、顺势而为,以期更好更快地实现公司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公司还将继续联合控股子公司苏州赫贝斯、易通轻量化各产业链之间的互补优势和协同效应,优化业务结构,拓展业务渠道,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平台,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拓展新业务,基于和现有客户结成同步研发、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依靠稳定优质的产品、快速及时的交付能力,继续巩固和发展与主要客户业务关系的同时,获取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多市场份额。

2、聚焦重点经营指标,抓住主要矛盾,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

公司将组织各条线开展年度“预算管理和投资管理”工作,在预算编制中将公司“降本增效、人工成本、质量成本、能耗成本、刀耗成本、应收款项、存货周转”等重要管理指标落实到预算中,使预算成为指导企业日常管理的风向标;在保持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提高均衡生产交付水平,做好生产计划、技改投入等交付保障工作;谋划好降本增效具体项目,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强化内部协作配套,按继续加大研发技改投入。

公司将聚焦规模效应,将装备、机加、铸造全产业链优势发挥到极致,推动与国内一流设备制造商合作,集聚先发优势;通过PDCA三级循环,持续改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清单形式、落实及时、精准、高效的工作总基调;强化实体部门工程技术团队建设。公司还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凡是通过机器换人能实现少人化、无人化生产的环节,凡是苦、累、脏的工作场景,凡是有利于提升效率、稳定质量、降低成本的环节都将提升自动化水平。

3、继续强化质量在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夯实品牌竞争力

公司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影响力、竞争力以及盈利能力取决于产品质量,质量在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不容置疑。质量改善是一项需要带动全员参与一起来提高产品、服务和工序质量的工序改进活动。公司将要求在新项目的前期开发过程中,让相应部门充分发挥其在客户质量要求和产品分析方面的主导性和预警性;在制造过程中,要在控制产品制程稳定性的同时,通过有效的手段来不断提升产品良率和交付及时性。

结合五大质量管理工具的灵活应用,公司将搭建“质量提升项目小组”,主动与客户定期沟通、了解客户需求、统一行动、主动预警。有计划、分阶段地分析并达成工作目标,持续改善沟通效率,持续提升产品良率。在充分评估人员配置合理性的前提下,提升各种技术监测手段,提高检测效率;通过不断完善培训制度,提升员工检测技能和速度;通过对成熟产线检测流程的改进合理优化工作量;通过人员的简化增效,提高员工的薪资报酬,从而进一步提高部门员工的稳定性。

4、进一步完善升级信息化系统,夯实公司基础管理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升级各个信息化系统(OA、ERP、MESS等),使其能真正协助实体生产和管理部门达到“提升库存周转率、提升内外部协同效率、成本管理精细化”以及“及时、精准、高效”等经营管理的目标。公司还将不断完善和强化现有内控体系,不断加强内控监督审核,为公司健康、良性运营提供更切实可行的内控管理、需求服务和成果输送,使内控体系更完善、合理、有序,保障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促使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司将继续通过精益生产、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优化与创新方面等提升效率,坚持从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开源与节流并举,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实用主义为本,去伪存真。

5、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升团队战斗力

公司将持续完善和优化KPI考核、年终述职、综合评价绩效的方法,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完善长效激励机制,提升基层、中层人员管理水平,增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营造一个积极高效的工作氛围。公司将继续坚持三个更加:“更加注重干部队伍年轻化、更加注重队伍梯队建设、更加注重传帮带的平稳过渡”。公司将更加重视班组长的基层培养,以“向学青年”培训班为抓手,通过公司内部的精英讲师的经验、技能和心得的分享,并结合与无锡技师学院、无锡职院、无锡机电等本地高职院校的深度校企合作,涉及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企业文化、法律常识等多维度的、形式新颖的培训模式,从而提升班组长的个人技能和素质,以及对于企业管理、班组管理的认知与能力。公司还将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后备库的员工进行评价、考核、动态甄别,从而确保先进员工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能进能出,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拥有更大的机会更好的舞台。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新冠肺炎疫情风险

2022年以来,新冠疫情的持续和扩散已超预期,新一轮的奥密克戎病毒在西方国家防疫纷纷解禁的背景下,进一步向全球蔓延,我国多地也出现疫情传播。受此影响,各地政府疫情防控政策的出台以及执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高效运营,未来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失当,将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全球新冠疫情的最新发展,及时制定相关预案,以快速调整公司发展策略;储备必要关键原材料,调整公司供应链布局,保障供应链安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控制库存,保证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稳健,确保公司能应对因新冠疫情可能导致的全球经济下行风险。

2、国际贸易环境相关风险

公司产品出口至美国、欧洲、韩国、墨西哥、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的业务受到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影响。而目前国际局势正处于深刻变动之中,俄乌冲突不断升级,世界在新冠疫情之下步入大变革期,去全球化浪潮汹涌,国际贸易环境趋于紧张,正常的国际经贸环境已受到较大冲击。从长远角度来看,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公司国际业务的开展产生了一定负面效应。

应对措施: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政策的调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自身经营情况,并加快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生产和经营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对国外客户的议价空间,同时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以开拓增量市场,保证公司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汽车行业周期波动影响以及行业政策性风险

公司所处的汽车行业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全球及国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都将对汽车生产和消费带来影响。公司目前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为涡轮增压器、发动机以及新能源汽车相关制造企业提供相关零部件产品及为相关制造企业提供智能装备及工装产品。如果上述客户的经营状况受到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可能会造成公司的订单减少、存货积压等情况,因此公司存在受汽车行业周期波动影响的风险。此外,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而公司的产品涡轮增压器、燃油发动机等相关零部件将在未来将受到一定负面影响。应对措施: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深入研究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动态,以更好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和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公司将紧跟行业趋势,顺势而为,在做强现有业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工装夹具、铸造产业、精密加工、智能制造”四大产业联动发展的独特竞争优势,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方面,公司将积极与客户结成同步研发、协同发展的战略联盟关系,重点应对市场变化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另一方面,公司将充分抓住市场机遇,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杆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站在行业制高点,持续推进布局轻量化结构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紧跟行业趋势、顺势而为,以期更好更快地实现公司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

4、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市场通用材料、毛坯件和外购件。市场通用材料包括铝锭、铜棒、废钢、铝棒等;毛坯件包括叶轮毛坯件、中间壳毛坯件等;外购件包括智能装备及工装产品上用的液压元器件、桁架等。如果未来主要原材料供应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公司业务利润甚至生产经营活动。

应对措施: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原材料市场变化,提高原材料采购管理水平,合理控制存货储备,同时加强供应链管理,以降低成本,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5、产品价格下降风险

汽车零部件行业普遍存在价格年度调整惯例,通常在新产品供货后3-5年内有1%-5%的年度降幅。如果未来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且成本控制水平未能同步提高,公司业绩将受到产品价格下降的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针对上述风险,一方面,公司将持续快速研发以及充分发挥公司体系内上下游研发平台良性互动的反馈作用,力图不断推出更高端、质量优良、更符合客户需求的新产品,以提高产品议价能力与竞争力;另一方面,公司将通过流程优化、效率提升、成本改善等措施持续不断的改进,将降本增效的要求细化并明确到公司各个部门进行落实并严格考核机制,从而降低由于产品降价而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的影响。

6、汇率变动的风险

公司拥有产品进出口经营权,公司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产品出口主要采用美元进行结算。随着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加大。如果未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仍旧进入下降通道,将使公司承担较大汇兑损失,进而对公司的经营成果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针对上述风险,公司未来一方面将密切关注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积极在政治经济制度稳定的国家和地区探索营销网络建设,并逐步加快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另一方面采取适当合理的结算方式,积极运用金融产品,尽可能降低汇兑损益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中海达
  • 鲁抗医药
  • 凌云股份
  • 蔚蓝生物
  • 正丹股份
  • 国联股份
  • 百川股份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