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价值链共建推动可持续竞争力
9月9日,由山西省能源局、中国能源报、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数字双碳科技(合肥)有限公司主办的“碳足迹洞察与价值链共建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在分论坛“碳足迹洞察与价值链共建研讨会”的“碳足迹价值链共建推动可持续竞争力”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如何推动碳足迹价值链共建展开热烈讨论。
圆桌对话主持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管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易昌良,与中国电建(601669)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水利智慧中心主任唐俊龙、协鑫集成(002506)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运营高级总监张舸、德国莱茵T V集团高级经理田伟、合肥国轩高科(002074)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产品碳足迹专家陈敏,以及数字双碳科技(合肥)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TO陈炜华,围绕碳足迹价值链这一核心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水利智慧中心主任唐俊龙:重视数字化赋能、加强碳足迹定位
工程技术和数字化是华东院两大核心,我们非常重视数字化发展,拥有专门的数字化部门,除了对外提供服务,对内也加强数字化赋能。我们将专业技术人员和IT人员进行深度融合,开发了一系列专业场景。
原来,我们都是图纸加表格做工程设计,但是现在有了诸如水源设计平台、抽水选址平台、新能源智能规范平台,以及一系列专业的业务化平台,所有工程设计和审查等工作都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协同处理,从而直接产出设计成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AI)愈发火热,我们在AI与行业融合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包括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瞩目AIGC技术等,我们积极探索如何更深入且有效地将AI大模型与行业实践相结合。
事实上,我们设计了一些专业平台,根据经验和需求等因素规划一个布置渲染图呈现给业主,此外,还在电力领域构建大模型,设计法务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勘测设计业务等,这些都是数字化实践。
我们认为,碳一体性和碳足迹定位相当重要,目前正在牵头推动一个中欧互认方面的工作,我们寻求与各行业领域共同推动碳足迹价值链共建。
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运营高级总监张舸:构建碳足迹价值链刻不容缓
协鑫有4大上市公司,其中3家和光伏相关,这3家光伏上市公司有两家做制造,一家做电站运维。如何让我们的产品更具竞争力?这是我们始终如一的使命。事实上,将绿色能源带进生活,从源头就应该保证绿色属性,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我们一直高度重视碳足迹管理,重视自身碳排查、碳足迹认证方面的工作。我们认为,数字化工具是实现降碳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化手段追踪产品生产流程,实现低碳供应链向上溯源的要求,进而助力企业减排。
事实上,对所有企业而言,构建碳足迹价值链刻不容缓。就协鑫来说,基于光伏完整产业链+低碳技术+区块链技术+数智化技术的协鑫碳链管理平台由此诞生。
协鑫碳链可实现产品供应链溯源、产品碳足迹管理,以及企业组织碳管理,是全球首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光伏产业“碳链管理平台”,可实现动态追溯下单块组件碳值行业最低。
德国莱茵T V集团高级经理田伟:推动“碳”标准国际对接互认很重要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与最佳实践,标准化建设必不可少。莱茵T V一直努力为低碳减排的客户提供绿色解决方案,包括提供ISO14064和ISO14067的碳核查、产品生命周期(LCA)审定及核查、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ISO46001水资源效率管理体系认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管理体系认证等多种服务。
随着绿色能源转型提速,“碳”标准话语权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领域方面。我们认为,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对接互认势在必行。对莱茵T V这样的认证机构而言,我们希望将中国的标准推向国际,包括可循环经济、废弃物零填埋等。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产品碳足迹专家陈敏:共建碳足迹价值链需发挥上下游合力
欧盟《新电池法》要求电池企业公布产品碳足迹数据。基于此,企业提升碳足迹管理能力势在必行。
就我们而言,前期研究重点放在核算方面,包括如何统一核算规则,现阶段重点则侧重于数据获取,包括数据透明化和安全系数。
碳足迹管理对供应链数据提出很大要求,管理方式也从之前的封闭式管理,转为更加透明化。基于此,我们正在探索基于数据质量和安全去公开产品碳足迹。
举个例子,从产品大数据核算来看,我们发现上游供应链数据能占到60%以上,但这一部分数据是电池企业很难获取的,如果找供应商要的话,他们的核算规则与我们的规则不是特别统一。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制定了一个关于供应链经济核算的指南,目前来看实际效果不错,而且就此邀请安徽企业做了一个地标且成功立项了。
事实上,碳足迹价值链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联合企业上下游协同完成。
数字双碳科技(合肥)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TO陈炜华:数字化赋能碳管理是刚需
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厂商,我们在数字化实践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果。第一类,面向碳市场管理平台,包括碳市场监测、核算、报告等,我们以提升数据质量为重点,加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提高数据质量管控、强化数据管理。
第二类,面向欧盟碳关税以及供应链。基于国际公认LCA方法学和国际通用数据标准,建立科学的核算方法、规范的工序模板及统一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的软件平台能帮助企业低门槛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
第三类,面向政府和园区,我们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为政府、园区以及企业进行碳检测、碳评估以及减排服务。我们目标将“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的碳管理”,融入到碳达峰碳中和核心技术领域,助力政企低碳转型变革。
第四类,基于libs的寻优降碳方案,我们的降碳技术方案可以帮助企业实现2%—3%的减排,该方案应用于不同体量的电厂,还能产生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的经济效益。
我们认为,实现减排降碳,碳管理是刚需,降碳是源头,数字化手段应该贯穿始终。
文丨本报记者王林/整理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机构举报游资”?传闻求证:不实
-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明显
- 宁德时代自研机器人并接触多家外部公司
- 机构论市:AI催化下影视、游戏板块或迎业绩+估值双重修复
- 鲍威尔放鹰:美联储无需急于降息!
- 中信证券:资产保值增值为股市客户核心痛点 高客与大众需求明显分化
- 腾讯推出AI搜索ima 机构看好科技产业围绕AI展开(附概念股)
- 11月15日盘前停复牌汇总
- 大模型祛魅 AI应用时代脚步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