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产品出海的绿色通行证

2024-09-15 10:25:13 来源: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 作者:罗冉

  导语

  目前碳足迹已成为产品出海的绿色通行证,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规则将碳足迹纳为必要的考核指标。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产品碳足迹为核心的“碳壁垒”正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关乎企业的长期规划,也是国家发展的长远方向。

  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行业、多种产品、多个环节、多个领域,需动员社会主体广泛参与。6月4日,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从建立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等方面,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9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优先聚焦市场需求迫切、外贸压力严峻、减排贡献突出、数据收集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带动明显的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水泥、电解铝、尿素、磷铵、木制品等产品开展相关工作。

  “碳壁垒”成为出口新挑战

  就像走路会留下脚印,人类生产生活不可避免会产生二氧化碳,在地球留下足迹。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比如,每生产1斤榴莲,大约排放2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采摘榴莲后,企业贴上碳足迹认证标识,便能让消费者知晓碳排放量。

  我国碳标签及其涉及的领域

  世界范围内部分国家或地区碳标签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碳足迹认证具有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绿色消费、提高企业声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等重要意义。

  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2013年起,中汽中心已在开展中国汽车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并于2018年基于自研的方法学、模型及数据库正式发布了《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开发上线,基于《道路车辆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乘用车》开展汽车碳足迹核算并公示。一共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1级(低碳+)、2级(低碳-)、3级(中等)、4级(高碳-)和5级(高碳+)。等级越高,代表碳足迹越高。

   CPP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并不鼓励电动汽车盲目追求更高的电池能量。相较于同级别车型,Model Y的动力电池碳排放较高,原因在于高配版本动力电池能量偏高,较行业均值高约7%左右;问界M7同样是油耗和电耗的燃料消耗量偏大,导致燃料阶段的碳排放偏高约2%。

   CPP数据显示,不同系别新能源车型间,德系、日系和美系品牌新能源车型碳足迹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4款车型碳足迹相较2021款车型分别降低3.7%、4.7%和19.6%(德系品牌用2022款和2024款对比);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碳足迹呈现先降后升趋势,2022款车型碳足迹均值为185.8gCO2e/km,之后逐年升高,2024款车型碳足迹相较2021款车型升高10.9%。

  近几年,自主汽车品牌纷纷采取向上升级策略,不断推出高端电动车型。高端电动车型往往电池能量等指标更高,进而碳足迹值普遍较高。因此,高端车型在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中所占比重的增加,直接导致了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整体碳足迹水平的上升。

  而且CPP上碳标签的划分是在按照不同燃料类型、不同整备质量下对碳足迹按照一定比例来划分,简单来说,就是燃料类型一样的放在一起比,其中大车跟大车比,小车跟小车比。

  依据这样的规则,部分纯电车型数量较少的车企,只要自家产品与同样类型、同样整备质量的燃油车或者混合动力车相比,在油耗等方面具备突出性能,那么相关车企整体上也能实现较好的碳足迹等级表现。

  根据CPP今年5月公布的一份统计数据,在CPP平台已公示车型中,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表现最佳,碳足迹1级标识车型占比为79%,比亚迪002594)紧随其后,占比达67%,奇瑞汽车和北京现代的表现较差,两家的碳足迹1级标识车型比例分别仅为0.2%、3%。

   CPP统一采用企业申报产品信息+第三方核算的模式支撑汽车产品碳足迹信息公示,即便车企不主动提供数据,CPP也会进行碳足迹信息核算。而且对于消费者而言,买1级碳足迹标识的汽车,就像买1级能效的家电一样,也可以省钱,因为汽车在使用阶段的能耗低了,使用成本也就低了。所以车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得不考虑采取低碳材料、环保制冷剂、绿色能源、低碳工艺等措施。

  全球首个“碳关税”机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于2023年10月1日进入过渡期,并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拟推出涉碳贸易管制法案和政策。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碳足迹核算标准。2023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要求投放日本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制造商自2024年起披露碳足迹。

  对于正在加快出海的中国汽车而言,追踪碳足迹信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国际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碳贸易壁垒。2023年8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新电池法)正式生效。新电池法要求,未来在欧洲经济区销售的动力电池和工业电池须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及数字电池护照,且对电池重要原材料的回收比例也有相关要求。不少企业觉得欧盟新电池法跟以前的类似法规一样,做个检测、写个报告、拿个认证就可以了,但这次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只靠一个单薄的报告是远远不够的。

  尽管CPP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品的碳足迹表现并不算差,国内主要有八大系别的汽车产品,碳足迹均值分布250.3至319.0gCO2e/km之间,行业均值为264.4gCO2e/km,自主品牌车型碳足迹处于中部水平且低于行业平均值,为255.8gCO2e/km,已经优于瑞典、德系、美系和英系等车系,但是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与减排相关的政策主要是“双积分”政策,尚无直接针对碳排放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已搭建起来的碳交易市场也还没有与汽车行业接轨,因此部分企业在减碳方面的态度不甚积极。

  碳足迹已成为产品出海的绿色通行证,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规则将碳足迹纳为必要的考核指标。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产品碳足迹为核心的“碳壁垒”正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

  政策持续加码,急用先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必将同步提升。

  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行业、多种产品、多个环节、多个领域,需动员社会主体广泛参与。比如,强化上下游企业间的技术合作、经验共享,有助于推动产业链碳足迹精准化核算与应用,促进产业链协同减排。加强产品碳足迹与贸易、财政、金融等政策的有机衔接,丰富拓展推广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形成多方联动、共建共担共享的工作局面,方能以产品碳足迹管理助力碳减排。

  今年6月4日,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从建立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等方面,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实施方案》从建立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加强能力建设等方面明确碳足迹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重点任务更细化、措施手段更聚焦。《实施方案》清单式列出22项主要任务,覆盖核算因子、标识认证、信息披露等产品碳足迹工作全流程,以及基础能源、原材料等全链条产品,体现了对碳足迹工作各环节的覆盖。

  《实施方案》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分阶段明确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建立健全碳足迹标准体系,可有力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认证等工作的规范化。在筛选重点产品类型时,聚焦重点行业,优选市场占比高、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完整、碳排放量大的行业,逐步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相关方法和体系。

  目前,生态环境部已逐步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以市场主导、急用先行为原则,优选出一批产品,包括水泥、电解铝、光伏组件、平板玻璃、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先行先试,为后续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我们必须了解碳排放的“全貌”,明确中国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碳排放情况。碳足迹管理是实现中国制造业绿色认证、降低国际市场准入门槛和提升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未来必将进一步推动碳足迹计量规则国际互信互认,从而降低外贸产品的碳足迹计量成本、提升交易效率。

  7月14日,《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提出,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

  《行动方案》明确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从碳足迹核算、碳标识标准建设及碳计量能力建设及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十六项重点任务。据了解,计量规范是规范计量技术性活动的行为准则。碳计量是指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碳排放量的计算与测量,是开展碳足迹核算的“标尺”。

  以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为例,其目前包含碳足迹的核算与碳交易的控制两个环节。其中,我国产品的碳足迹核算还存在国际认证的问题,此外根据产品的碳排放量,出口目标国还会对进口产品征收相应碳税。《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正是对这些出口难题的针对性举措。

  《行动方案》指出,要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统一具体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要求。相关标准的建设、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和碳计量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和统一的“新三样”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进而提升相关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增强国际市场对我国“新三样”的认可和信任。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已经批准发布了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国家标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该标准将从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这一标准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为统一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开展产品碳足迹数据国际交流互认奠定了基础。

  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启动

  我们反复强调,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加强协调、形成合力。需要出台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和重点产品核算规则标准,发布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产品碳足迹因子;加快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促进产品碳足迹与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环境影响评价等机制有机衔接,协同推进碳减排。

  对此,可以选取有条件的地方、行业,针对碳足迹工作重点任务开展试点,创新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统筹推进和重点突破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

  9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优先聚焦市场需求迫切、外贸压力严峻、减排贡献突出、数据收集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带动明显的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水泥、电解铝、尿素、磷铵、木制品等产品开展相关工作。

  申报试点需满足相应条件:首先,试点产品所在区域的产业规模或销量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产业链完整度好,区域内或省内能够覆盖全产业链的85%以上,原材料、运输、生产加工、分销、回收处置等配套企业合计70家以上,形成国内领先的产业链优势,具备较好的产品碳足迹数据基础,能够提供较为完整、准确、可靠且覆盖全产业链的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

  其次,试点产品所在区域具备较好的质量认证基础与降碳潜能,重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创新动力300152)强,能够推动建立统协调的试点工作管理机制,具备较强的政策支持力度与财政资金保障。

  再次,参与试点的相关单位具备较好的质量认证基础,熟悉质量认证工作并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认证管理。熟悉产品碳足迹量化的相关标准与要求,已开展或拟开展产品碳足迹量化的数据收集工作。

  试点期限为3年,需完成相应的试点任务。《通知》明确,加强对认证活动和获证企业的跟踪指导,确保认证的有效性与公信力,严厉打击虚标产品碳足迹标识行为,有关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

  试点地区需推行与试点主体产业相适宜的政策措施,推动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结果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采信依据,推动产品碳足迹认证标识国际互认,将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融入绿色营商环境、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工作中。

  同时,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有序推进产品碳足迹标识在消费品领域推广应用,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产品碳足迹标识的宣传,引导企业主动展示产品碳标识,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碳足迹较低产品。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黑芝麻
  • 欧菲光
  • 君正集团
  • 晶方科技
  • 有研新材
  • 英洛华
  • 供销大集
  • 天汽模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