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硅谷投资人张璐:解读硅谷长盛不衰的秘密,中美创新合作需要相互包容

正是受到硅谷创新精神的感染,张璐和她的Fusion Fund也专注于美国深度创新技术公司的投资。Fusion Fund目前重点关注的科技领域包括工业智能、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和医疗器械等。
2018-08-10 10:54 · 投资界     
   

  日前,2018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在北京举行。APEC一直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每年均会邀请众多知名的政治家、企业家、投资人参与其中,每年会上的讨论常常是接下来一年重要经济趋势的晴雨表。

  今年该论坛的主题是“全球经济与中国发展新周期”,出席者中包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格力董事长董明珠、银联董事长葛华勇等。

  硅谷同样是APEC论坛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之地,也是国内公司与投资者首要合作与交流的目标。据统计,2017年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呈现下降的态势下,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增长了34%。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硅谷资本同样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中国。

  本文整理了硅谷知名投资人、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在APEC会议上针对硅谷科技创新趋势的发言。在这次演讲中,她分析了硅谷兴盛的源泉,并结合自身经验分享如何在双边的合作中持续保持创新。

硅谷投资人张璐:解读硅谷长盛不衰的秘密,中美创新合作需要相互包容

  张璐:硅谷知名投资人,专注于美国市场新兴技术类初创公司投资,对硅谷资本市场有深刻的见解。今年5月,张璐入选世界经济论坛2018“全球青年领袖”,曾被硅谷商业周刊评为硅谷影响力女性,也曾入选福布斯美国“30Under 30”榜单以及主题人物。

  硅谷创新的源泉

  依据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张璐认为硅谷多年来保持创新主要有三大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与世界,特别是与美国等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时候,非常值得国内学习。

  这三大因素分别是:人才、风险投资及硅谷的传承精神。

  硅谷生态圈中首要关键的要素就是人才。硅谷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在过去数十年中,他们不仅为硅谷输送了人才,也与和硅谷一起迅速崛起,成为美国最顶尖的大学。在大多数大学都不认同教授经商时,斯坦福大学就创办了工业园区,鼓励教授和学生在硅谷创办公司,将学术成果直接转化为商业产品。可以说,斯坦福与硅谷科技公司是相互成就。

  与此同时,学校还会帮助学生把手头的科研结果、专利技术快速变现和商业化。斯坦福大学会经常投资毕业生的公司。比如,斯坦福拥有自己的孵化器StartX,用于支持校友创业,它从2011年成立以来,已经帮助了数百个初创团队完成了孵化。

  “和斯坦福大学的渊源,让我们搭建起了一个人才及项目网络,不仅能通过和校方的紧密合作第一时间了解到科技趋势、最早接触到优质的创业公司,还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找到可以提供建议的导师或者帮创业公司寻找合适的人才。”张璐说道。

  除了校方支持以外,硅谷同样活跃着很多风险投资人,在最早期时给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及资源支持。

  张璐分享了这样一个数据:“整个VC产业虽然占美国GDP的比重不到千分之二 ,但是由VC投资帮助到获得市场成功的高科技公司,所贡献的GDP在美国的占比却是超过20%。”

  张璐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谈到过,自己喜欢早期投资的“四两拨千斤”,能通过资本来推动重要的科技趋势加快发展、迅速获得影响力。比如早在几年前,她作为曾经的医疗行业创业者,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领域的潜力,布局了脑机接口公司Paradromics、AI医疗机器人Catalia Health等公司。根据MarketStudy最新的报告数据,预计在2017年至2024年之间,医疗领域的AI应用的年复合增长率中的40%。这些数据都印证了张璐的眼光。

  在硅谷活跃的资本氛围,给了很多年轻创业者改变世界的机会和斗志,也是让硅谷能保持创新活力的第二大因素。

  第三点则是硅谷的传承精神。张璐指出,硅谷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都非常愿意去帮助新一代的年轻创业者。在美国,超过90%的公司是通过收并购进行退出的。很多创业者在创业3-5年后,会进行快速的收并购,获得初始的资本积累,再进行下一轮的创新。

  “这种帮助不仅体现在资本上,同时成功的创业者会帮助新人寻找方向,成为他们的创业导师。这也是硅谷非常特殊的生态圈中的一种特殊文化,是一种传承精神。”

  比如惠普CTO Shane Wall,他本人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同时也会结合惠普在工业领域的优势,对投资或战略合作的企业进行赋能。他主导的惠普科技风投专注于虚拟现实、3D打印等领域的投资。

  正是受到硅谷创新精神的感染,张璐和她的Fusion Fund也专注于美国深度创新技术公司的投资。Fusion Fund目前重点关注的科技领域包括工业智能、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和医疗器械等。

  在医疗领域,上文提到的Paradromics在今年登上了经济学人的封面。这家公司通过纳米纤维做成侵入式医疗设备,重建脑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治疗帕金森和阿兹海默症。在人工智能领域,她还投资了利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农业数字化的AgriData公司。

  她说,投资人虽然不是技术的实施者,但也应担负起推动创新的责任,因为“资本对于方向的选择,对创业者的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

  中美科技合作创新机会与挑战并存

  在向硅谷创新学习的同时,中美均具备自己的特点与优势。现在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美国在前沿技术上更为领先,而中国在商业化及商业模式上有显著优势。张璐指出,当今世界的整个经济体是相互包容的,这一大势不可逆转。

  “技术进步之后需要的就是市场,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硅谷的科技圈拥有自己的力量资本,他们十分重视与中国的合作。”

  很多美国孵化器、基金,还有成长到较大规模的独角兽的公司,均意识到中国的需求,想要进入中国市场。

  不过,虽然在技术发展方面美国总体上仍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中国市场较大、数据获取覆盖面较广、创新速度快,中国企业在应用方面正出现指数级增长。甚至,中国在数字创新方面的强劲势头,有望使科技领域领先于美国。

  身处硅谷多年,张璐对这种趋势感触很深。她发现,从2014年开始,国内资本的跨境并购投资开始蓬勃发展,硅谷找她咨询中国情况的人也变多了,海外的主流媒体对此的讨论也逐渐涌来。

  但这两个游戏规则及文化在彼此碰撞时,会面临很大挑战。

  “我很深刻地体会到,美国媒体跟资本方对中国的成见非常深。这些成见很难被说服。这是文化的差异,是游戏规则的差异。”

  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在进入跨国市场时也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最明显的例子是,美国最大的两家独角兽公司Uber与Airbnb,前者与本土企业竞争中败下阵来并被收购,后者各项业务表现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张璐曾接触过一家独角兽公司,她最后建议不要进入中国市场,因为其主要是模式创新,在跨国执行力和竞争力上存在弱势,进入了也没有机会。

  张璐认为,“如何选择一个比较巧的角度、方式、渠道,能让这个过程更加顺畅,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还是两边需要更多的磨合和沟通,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把需求真的搭起来。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08/43449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