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并用升级能源装备制造

2017年03月03日 9:2 137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近日,工信部规划司发布《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文件,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

    “减法”

    去低端过剩产能 提基础核心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一直困扰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技术、传统低端产品产能相对过剩、装备主机“空壳化”、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高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能源装备的发展。

    比如,新能源汽车虽然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在汽车的零部件方面,高端零部件产能明显不足,控制器的核心功率模块从芯片到封装全靠进口,数字信号处理器、膜式电容、专有电路与芯片等几乎98%依赖从欧美和日韩等国进口。

    资料显示,仅2014年我国进口功率电子芯片和模块的钱就多达2800亿美元。

    在石油石化装备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石油石化装备虽国产化率不断提升,但其中高精尖部分依然要依赖进口。不少装备的国产化率高达90%,但其中缺失的10%通常都是其中最核心最赚钱的部分。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加强宏观调控和行业规范,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存量产能优化。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利用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进行重点突破。

    “加法”

    借助“互联网+” 实现智能制造

    2月17日,在国新办2016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对智能制造工程的成效做了总结,在开展的226个智能制造的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中,遴选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经过初步摸底,这些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3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了20%以上。

    早在上个世纪,发达国家就实现了工业化,而我国到2020年才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相差近八十年。德国已经提出了工业4.0这一概念,而我国不少企业还处于工业2.0的水平,亟需加速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与此同时,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和互联网应用最大的一个国家。

    基于这样的国情,将制造业和互联网进行“加法”,实现智能制造,正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方向。

    《中国制造2025》强调,以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为基础,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依托优势企业,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现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

    “乘法”

    建设创新中心 突破共性技术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面临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等问题,“政产学研用”的协同缺乏载体。虽然各地成立很多产业联盟,但这种行业协会性质的组织对真实研发的推动作用有限。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载体。以重点行业转型和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为出发点,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对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等进行研究。这些中心通过平台进行开放式研发,实现研发资源共享、技术成果共享、商业利益共享。

    应该说,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各类创新主体的合资实验室”,它解决的不是单个企业有能力去解决的关键技术,而是主要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突破。以汽车行业为例,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就是一项共性技术,其突破能够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除法”

    降低能耗 实现能源制造绿色化

    能源行业本身是一个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因此也屡屡成为国家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各类规划中重点约束和率先试点的行业。目前,很多发达国家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双重目标出发,排斥我国的相关产品。因此,我国能源装备要实现优势技术出口,实现绿色制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制造”不但被列为9个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同时也被列为具体实施的5大重点工程之一。其中在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主要指标中,绿色发展也被列为重点考核的四大方面之一。

    《中国制造2025》指出,以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为手段,继续推进电力设备等优势领域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大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等技术工艺,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地,大力促进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现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推广产品认定。

    同时,《中国制造2025》还提出要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