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周厚健:再造1个千亿级海信 智能交通可助解“首堵”难题

2017-03-16 07:3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报道,3月15日,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2017两会高端访谈《企业家说》。这位中国家电产业第一代领军人、中国家电千亿俱乐部成员之一的海信掌门人,在节目中畅聊了海信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这个隐形产业中,海信不仅悄然发力、占领制高点,更积蓄着千亿级规模的爆发力。

  多年来,海信给消费者的印象一直是一家家电制造企业,而多年前,海信已经悄然布局了智能交通、光通讯、电子医疗等诸多科技业务。如今的海信已经成为一家以核心技术为引领的现代科技企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厚健在访谈中开门见山说起的第一个话题是——治理交通拥堵。

  智能交通可助首都解“首堵”难题

  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由来已久,今年两会期间,周厚健代表的一句话,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关注。周厚健说:“原话是这样讲的,记者问我,北京交通拥堵能解决吗?我说能,海信搞智能交通搞十六七年了,积累了很多的技术,积累了很多的知识产权,全国已经有一百多个城市,使用了我们的智能交通系统。海信智能交通已经连续八年稳居同行业头把交椅,目前这一领域有31部国家及行业标准,其中有18部是海信牵头来做的。”

  周厚健说,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具体来讲是通过合理的车流调配,让拥堵的地方松驰一些,让闲置的地方密集一些。通过交通管控平台,给出卡口及红绿灯信号,引导车流流向。与导航地图类APP不同,这个系统不是去告诉大家哪里拥堵哪里不堵,而是要解决怎样把拥堵变成不堵。

  周厚健强调,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智能交通中最核心的技术,它提供的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有些城市智能交通之所以搞的不好,就是因为没有从整体考量、全盘设计。如果说一个城市不能一次投资过大,可以在整体方案基础上,一步步实施,如果没有整体方案,一块一块单独去规划,很难系统解决拥堵问题。

  从B2B到B2C 海信B面业务利润贡献近半壁江山

  一款家电产品从设计研发到投入市场通常只要一两年时间,但科技业务产品研发周期、市场培育周期却要漫长的多,投资风险也更大。海信智能交通业务到第八年才开始盈利,光通信业务也是在2003年市场最低谷、行业企业纷纷倒闭时进入的。更有大量培育的技术可能永远只会尘封在实验室。

  但是,经过多年的孵化、培育,如今海信这些“B”面业务经过长时间的低调培育、成长,现在一个个开花结果,迅速崛起。务实的海信悄然跨界细分领域,安守一隅,低调的当起“隐形冠军”。目前,海信智能交通成为全国第一,光通信全球第五、接入份额第一,商用空调已位列国内第二。周厚健透露,海信B2B业务有着家电业务不可比拟的丰厚利润,目前已近整个集团利润的近四成。

  有人说海信乐享“隐形冠军”,闷声发财,周厚健坦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靠行政保护,激烈竞争是必然的,甚至要比家电市场的厮杀相对更难一些。暂时的领先并不意味着“舒适区”,未来的竞争势必更激烈,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技术取胜。

  技术立企是根 不求一时之急

  周厚健强调,海信集团内部,上上下下都坚信“技术立企”是海信最重要的战略。他说:“在中国还没有电视芯片时,海信就坚持做自己的芯片。因为只有做了芯片,才能定义自己的产品,拥有技术才能做出让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周厚健认为,一个企业能成为行业里面相对优秀的企业,一定有它的道理。但不管这个企业用什么样的方式,技术是必须要重视的。因为只有技术能提供好的体验,所以技术本身不是企业销售的东西,由技术支持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近乎“执拗”的注重研发是海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气质。周厚健说,当时中国的智能交通完全是被国外企业垄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技术来源,完全依靠自主研发,设计出比国外好而且比国外便宜的多的系统,使得中国的智能交通建设投资减少了三分之二。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以及经济转型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智能交通产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它能说明创新对经济调整的价值和意义。

  直到目前,海信几乎所有新的产业领域都是先建立研究所,通过自主创新在研发上取得突破,当技术、产品有了突破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成立公司,再产品上市。因为有了技术的功底,企业就有了上升的空间,就会越发展越好。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

  从行业来看,目前很多企业在从传统的家电制造逐步走向智能化的领域。其中一些制造业的企业家在这一过程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不知道该怎么做。周厚健就此表示:“一定要好好重视人才、好好引进人才、好好激励人才。如果能将相关领域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身边,让他们愿意来、愿意留、愿意干,这些人才就会给你提供很多好建议。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知道、应该具有这个能力,将大家的建议选择出来。没有这一基础,没有那么多人才给企业建议,企业家一定无从选择。所以我认为应当好好重视人才,他会帮你找到应该调整结构的方向。这一点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是非常清晰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这一点表现得非常突出。”

  周厚健认为,做一个新产业,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当有人说起,海信从家电B2C悄然跨界智能交通、光通信、智慧医疗等B2C领域时,周厚健不认为这是一种跨界,在他看来,海信虽然是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但在转型过程中,人才共享性很强。比如软件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等,这些在原来产品线里就有这类人才,我们也很重视,这些人才共享使得我们进入新的领域并不困难。

  太低调?“说的水平”海信的确不行

  周厚健当年是山东省青岛市高考理科状元,他说,读大学时,老师曾经嘱咐他两点,一是多读历史书,读史明智;第二点就是不要“管人”,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周厚健从当年以无线电系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当年的青岛电视机厂(海信前身)当设计员工作至今,几乎做遍了每一个岗位。说到自己和企业的短板,他说,也许是这些年海信的宣传做的还不够好。

  面对大家对海信过于“低调”的评价,周厚健介绍——海信在澳洲的冰箱和彩电业务营收都占在前两三位的;在美国销售额将近十亿美金;在南非,电视、冰箱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第二位,海信在南非的家电工厂也是非洲大陆最大的家电工厂;在北美市场收购的墨西哥工厂收购以后产量成倍增长。但是海信就是“不说”或者“不多说”。周厚健分析,可能恰恰因为自己作为理工男,技术思维比较强,唯恐把话讲大,绝不允许夸大宣传。所以对外宣传上一直相对收敛,他和团队一直坚持着“如果我们水平高的话,干十分正好讲十分”,就不存在讲过了或者讲欠的问题。其实,他宁愿干到十分讲五分。

  对于同行企业家常有亲自为产品代言的举动,周厚健说:“我偶尔会尝试一下,这是我的短项,我不会经常做这种事。”

  手机市场还会“杀”回来 用人才、产品、客户击败对手

  目前,中国手机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品牌众多,对手强大。海信如何重整再出发,击败竞争对手,拿回自己的市场份额呢?

  面对一连串的疑问,周厚健总结了三个“制胜点”:人才、产品、客户。他认为,如果企业能很好地把握这三方面,对于任何产业都没有迟到者。如果把握不好,即使这个企业曾经辉煌过,也一样会消亡下去。因为每当有新技术提升、变革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企业死掉的,有一些新的企业涌进来。

  他坚信,海信有一支非常好的研发队伍,这是海信做手机的资本,这是海信能做起来手机的理由。“在近期,我们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从我们的经营团队上,我们的营销团队上,都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我们更好把技术实力在市场上表达出来,我相信海信的手机一定会做起来的。”

  周厚健强调,低端市场一定不能支持一个企业长期生存下去,中高端市场是唯一的出路。所有的产业,所有的产品都是这个样,只做低端市场一定越做越微小。

编辑: 赵亚芸
关键词: 企业家说;周厚健;海信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