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器行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铜消费及预测

2017年04月25日 13:12 261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嘉宾发言

邓伟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行业发展与咨询部部长 邓伟

  我国电器工业已形成门类较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体系,成为制造装备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保障和装备支撑。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制造业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文件,中央及各级政府空前重视包括电器行业在内的制造业的发展。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均出台了相应的文件。
  电器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作用。电器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下游用户相对集中,发展速度受宏观环境影响较大。因此,电器工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取决于国内外能源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导向。
  电器工业“十三五”发展重点不再是单纯追求参数、容量和产品规格的提升,而是在于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指标。
  发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以实现发电、输变电成套装备国产化为主转变成为如何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如何加强行业共性和基础问题研究、如何加快适应和推广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应用。要解决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保证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问题。
  在创新驱动方面,坚持“自主创新,智能引领,夯实基础,重点突破”的指导方针,以支撑结构优化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率先实现重点领域重大产品和重大制造技术的突破,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行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在质量为先方面,以提高产品可靠性为突破口,以实现行业“优质发展”为最终目标,促进产品质量可靠性、加工工艺稳定性和管理方法有效性的提升,强化质量发展基础(标准、计量、合格评定、可靠性评价、认证),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推进质量创新。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建立产品故障分析模型和数据库,初步建立电工行业重点产品可靠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大力推广数字化制造下的质量管理技术;理顺关系,完善能源装备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合格评定和认证体系。
  绿色发展方面,围绕能源装备产品本身绿色化(节能、高效、环保、超净排放)、能源装备产品制造和使用过程绿色化(设计和工艺优化、合理配置、循环使用、全寿命周期资产(成本)管理)。研究节能技术,提高装备能源转换效率,减少排放,降低损耗;加强清洁能源装备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广清洁环保能源装备;开展能源装备寿命预测关键技术研究,实现能源装备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
  结构优化方面,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突出矛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强工程总承包能力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专、精、特”的小巨人企业。
  发电设备用铜主要是发电设备定子和转子用铜排,起到电磁线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和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发电装机规模的新增速度也将逐步放缓,但发电厂的更新改造任务将逐步加大。
  现在配电变压器领域出现了铝线变压器,并被证明铝线变压器的性能不比铜线变压器差,但铝线变压器的占比还比较小。电力变压器领域几乎没有铝线变压器。出现铝线变压器是因为目前变压器行业特别是配电变压器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竞争激烈,产品成交价格过低造成的。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统计,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的电机用铜量在100吨左右。电机行业可大致分为发电机行业和电动机行业,它们的用铜量的比例为1:7左右。
  近几年,电线电缆行业的用铜量出现了饱和之势,这与新技术、新材料在通讯行业的广泛使用有很大关系。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统计,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的电线电缆用铜量在450吨左右;电磁线行业用铜量占整个电线电缆行业用铜的25%;通信线缆行业用铜量占整个电线电缆行业用铜量的3%;裸铜线行业用铜量占整个电线电缆行业用铜量的7%;1亿元的高压开关用铜量在70吨左右;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的变压器行业用铜量在50吨左右。
  通过征求行业内专家意见,结合电器工业行业发展情况,预计2015年~2020年电器附件行业用铜量年均增速在2%左右。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