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血液供应难 机构探索新模式破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肖玫丽 广州报道
2017-10-18 07:00

“可是医院现在只剩一份血小板”,“又是这样?那,哪个(患者)血小板低就给哪个输吧。”

这是刚刚获得全国“十佳科普视频”的微电影《血缘》里的镜头,在过去的20年里,类似的对话在南方血缘服务队指导老师江千里的工作中时常出现,他是广州市的一名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血浆、血制品一直是广州等大中型城市里非常稀缺的医疗资源,尤其是春节、寒暑假等期间,此时年青人(献血的主体人群)纷纷离开,各种血型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都低于警戒线、临床用血告急、“季节性血荒”等消息不时传出。

而在商业领域,血浆的稀缺也是血制品供不应求的一大主因,采浆站数量不足已经成为影响血制品供应和企业扩张的最大瓶颈。随着政策逐步解锁,浆站审批增多,今年以来,上海莱士、天坛生物、ST生化等多家企业的采浆站已经获批。

新模式探路

四年前,源于一份救人的血小板,南方血缘服务队成立,目前已经发展超过千名志愿者。与其他机构不同的是,其提出了连接“病友-医院-学生/社会”三方的项目模式,通过沟通、引导、宣教、陪护等方式,实现血小板捐献量和捐献者捐献体验的提升。

“除了血液病,急危重症手术、重大抢救等情况都需要输血小板,每次情况都非常紧急。”谈起献血对临床的影响,江千里感叹,“血液供应有时候直接影响病人生存,尤其是血小板,病人一旦因为缺乏血小板而出现脑出血或大出血常常就意味着死亡,如果是急诊或外科病人就意味着无法抢救和手术。因此,就我们科而言,几乎每个医务人员都献过血救过人,可远远不够。”

资料显示,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一名投资集团投资研究部研究员向记者指出:“中国采血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负责临床用血采集,另一类负责血浆采集。血浆主要作为生产血液制品的原料。原卫生部陈竺部长曾多次提出献血献浆,二者都具有挽救生命的意义。”

目前临床用血来自于义务献血,提倡成分输血——“缺什么输什么”。

不同于大众熟悉的全血捐赠,血小板的捐赠流程比较复杂,对捐献者的要求也比较多。记者注意到,除了年龄、血液指标、频次之外,血小板捐献条件还包括体重、近视不能超过600度、手臂上血管明显可顺利穿刺等。

符合条件的捐献者去到血站之后,护士会先进行健康征询、献血者资料查询、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测,其中血液检测会重点测血型、血小板和血液传染病。一般捐献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需要耗时40分钟至60分钟;捐献两个治疗量,耗时80分钟至90分钟。

事实上,无偿献血在国内已经推行多年,国内1997年12月即通过了《献血法》,实行义务献血。同时,国内打击有偿献血,从非法有偿采血(非法血站)、强迫卖血、组织卖血(血头)入手,分别规定了非法采集、供应血液、制作、供应血液制品罪、强迫卖血罪和非法组织卖血罪。

但供不应求的背景下,病情危重急需输血时依赖“互助献血”、走投无路等现象仍然存在。

江千里也直言:“出于用血安全等专业考虑,互助献血的确不是一个好的模式。因此相关部门考虑全面停止互助献血。我们和血头的区别在于关注人、各方利益的共赢,模式的长期改进、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产业整合提速

南方血缘服务队专注四大工作:组建专业的团队;搭建捐献的供者库,让捐献愿意持续供应血小板和解决捐献者的后顾之忧;加强宣教;推动增加血小板采集点。

“血小板捐献组织一次成本是两百左右,包括对捐献者和陪护捐献队员的交通费、随访费和感恩纪念品等,但支出是固定的。目前我们是轻资本运营,现阶段所有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捐助、比赛奖金和科研转化等,而将来科研转化将是重点。”江千里说。

即便是商业领域,采浆量也一度困扰各大企业。上述研究员表示:“血制品的供不应求首先是上游的浆站、采浆量的问题,供应充足了才能谈下游生产应用。”

据了解,血制品的原料是血浆,主要由血浆站附近的居民提供,血浆到产品这个过程在生产企业内部完成。产品经过质检部门签发后,直接销往医院或药店,最终交付至患者手中。

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上游的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和质量是核心瓶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00余家单采血浆站,隶属于28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上海莱士数量最多,共有33家,天坛生物、华兰、博雅生物、ST生化紧随其后。

一名不愿意具名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血液制品是个高门槛、高毛利率的行业,血液制品很多是不能进口的,涉及国家安全。但是对浆站的管控使得采浆量有限,加上国内人口众多、医保也覆盖,所以供不应求。”

上述研究员则告诉记者,此前国内浆站资质经历了好几轮整顿,在安全性和运营方面出现问题的浆站被关停。监管方面,采浆管控十分严格,浆站需要对采浆员进行身份识别,在血制品进入市场之前还需要经过中检院批签发,确保产品安全性。

“监管严格主要是为保障血液制品的安全。但政策整体是在鼓励行业发展,毕竟血制品在临床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自给自足十分重要。”该研究员说。

不断收购血浆站是血制品企业采取的办法,各大上市公司围绕着血浆站的收购已呈白热化,并购曾集中发生。

新设浆站也是一大选择。2016年底发布《关于促进单采血浆站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按照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单采血浆站管理规范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原则,未来新设浆站将向龙头企业倾斜。

“国际巨头还在跑马圈地的阶段,全球排名前三的血制品企业还在加速扩张、扩大浆站。”上述研究员认为,“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已告别单纯依靠资源、粗放增长的时代,正加速转变为资源为基础的管理经营型企业,龙头公司的价值将会不断提升。”

(编辑:骆轶琪,邮箱:luoyq@21jingji.com)

X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