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水污染源头治理,建设985公里管网,实施526个工业区正本清源工程,31个社区全覆盖

光明新区:治水提质攻坚战“火力全开”

版次:A07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8年06月21日

昔日的黑臭水体如今水清岸绿,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图为茅洲河干流光明段。

茅洲河光明段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飞禽嬉水觅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排水管网建设和正本清源工作是水污染防治的基础。6月20日,光明新区举行正本清源工程开工仪式,吹响全区排水管网建设的冲锋号,光明治水提质攻坚战“火力全开”。

据悉,光明此次启动建设辖区526个工业区正本清源工程,是新区构建完善的排水管网系统的最后一块“大拼图”,覆盖全区31个社区,主要建设内容为985公里管网,包括雨水管沟488公里,污水管206公里,建筑立管291公里。

光明新区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举全区之力,扎实推进治水提质攻坚战,完成了茅洲河干流光明新区段综合整治工程,“1+4”建成区黑臭水体顺利通过2018年中央环保专项督察。截至目前,光明新区排水管网建设已完成79.5%,剩余力争10月底前全部完成。

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宏彬表示,光明开展的正本清源工程,就是要一揽子解决排水系统雨污混流、错接乱排问题,从根本上、源头上治愈“水污染”顽疾,为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重点攻坚

狠抓526个工业区正本清源工程建设

6月20日正式启动建设的是778个小区中的526个工业区正本清源工程,是光明新区构建完善的排水管网系统的最后一块大“拼图”,工程覆盖全区6个办事处所有31个社区,主要建设内容有雨水管沟488公里,污水管206公里,建筑立管291公里。

据了解,光明新区526个工业区雨污分流改造,分为两个EPC项目实施。其中,光明水质净化厂服务范围内工业区正本清源工程,涉及205个工业区正本清源改造,工程范围包括光明、新湖、凤凰、玉塘、马田等五个办事处的19个社区。公明核心区及白花社区工业区正本清源工程,涉及321个工业区正本清源改造,工程范围为公明办事处核心区及光明办事处白花社区。两个工程管网设计总长共985公里,其中污水管总长206公里,雨水管总长488公里,建筑立管总长291公里。

为了又好又快推进此项重要治污基础设施的建设,光明新区坚持“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方针,继续推行“集团作战”模式,公开招标选定由市水务集团、中国电建两大国企领衔的联合体,形成两大战区,集中火力打好歼灭战。

成效显著

“1+4”工作模式促全面消除黑臭

就在正本清源改造工作有序推进时,新区14条主要支流整治工程已全面铺开。十三五以来,光明累计完成河道整治37.5公里,建成排水管网407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567个。同时,确定“1+4”(含茅洲河干流光明段,鹅颈水、木墩水、楼村水、新陂头)工作模式,促成这些曾经的黑臭水体提前达标;启动河流生态补水系统建设,建成27公里补水管道;茅洲河流域其余支流整治正在加快推进,年底前白花河等9条主要支流全部消除黑臭。

此外,开展沿河污染源专项整治。2017年以来,大力开展 “散乱污”整治行动、“利剑一号”、“利剑二号”等专项执法,精准打击茅洲河流域工业企业违法行为,今年更是实施全天24小时不间断执法,至5月,已出动执法人员19526人次,检查工业项目6778厂次,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394宗。

如今,茅洲河干流光明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鹅颈水、木墩水、楼村水、新陂头河4条支流消除黑臭,东坑水和白花河光明段也已初步消除黑臭。近日,新区茅洲河干流(光明段)、鹅颈水、木墩河、新陂头河、楼村水等“1+4”建成区黑臭水体顺利通过由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开展的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保专项督察。

下一步,光明将高标准加快“一河一景”沿河景观提升。茅洲河干流、鹅颈水景观提升工程以及1块湿地、3座水库公园项目已开工。将治水与治城融合,以凤凰城3.25平方公里区域作为试点区域成功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海绵城市绩效考核名列全国第二批试点城市第一名。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海绵系统。将光明小镇、天安云谷、交通大会战、社区品质提升、公园之城建设、治水提质等重大项目全部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考量范畴,协同推进海绵城市及绿色示范区建设。

综合施策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全民参与良好氛围

全力抓好治水提质各项工作,光明新区正齐心协力打好打赢水环境综合治理这场硬仗。

光明新区将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10+6+31”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同时完善河长制配套6项制度,完成市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和治水提质攻坚责任手册83项任务和2017年各项目标任务。

2017年,光明新区印发《深圳市光明新区2017年度生态文明建设“1+6”文件》等方案,将204项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量化任务分解到6个办事处、15个职能部门,推动工作做实。加快推进三级河长制,成立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联合督办组,树立生态文明全区“一盘棋”思想,多部门联合督办、查处、执法,确保各项考核任务顺利实施。针对突出环境问题,由新区领导带头督办,确保问题顺利解决,极大地推动了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

发动各界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聘请民间河长,建立“河小二”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力量;与新区义工联合成立护河志愿服务队,充分发动党员、居民志愿者参与护河环保志愿行动,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光明新区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区之本,以建设“质量型创新型智造强区,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城区”为目标,以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等8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动力和组织保障,针对突出环境问题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新区持续高速发展积累起的环境难题得以解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年来,光明新区在保持经济增速9.8%的同时,大气质量连续4年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双提升。

(本栏撰文 蒋怡 张云云 大田 摄影 韦建诚)

作者:蒋怡 张云云 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