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眼AI丨一位IT男的跨界梦想:让中国人看病不再难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韩迅,王英旭 上海,广州报道
2018-07-16 13:21

人类的历史与发展,从来就伴随着梦想,而我们侧身其间,记录这些伟大的梦想,以及为之奋斗的人们,并希望能成为见证历史的“那双眼睛”。

大厅、挂号处、诊室、拿药处,甚至走廊都挤满了人,甚至有人用自己的包裹当做枕头睡着医院的一些角落里。这几乎是时下中国每一家医院的真实写照:为了能够到自己需要的医生或专家那里看病,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医院门前排起长队,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周而复始。

然而,即使挤进了医生的诊室,得到的也是短暂的问诊时间,三言两语,甚至有同时看五个病例的状况出现。对于患者来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对于医生而言,又累得焦头烂额。

为了改变这一切,一些前瞻的医院已经开始引入人工智能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一些人工智能的专家也开始深耕这一领域,并希望人工智能的引进能够改善中国目前医疗的困境,邓侃博士就是其中之一。 他埋头苦干了近三年,终于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全过程人工智能诊疗系统,他开始觉得,自己也即将成为“一头独角兽”了。

理想主义者的图谱

创业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跑来跑去,尽管公司总部在北京,但邓侃出差的次数开始越来越多,按照他的话说,“产品研发了近三年,现在必须尽快跑马圈地,得让人们知道,我们究竟是做什么的?”

采访的地点最后选择放在了江苏南京,那是邓侃的故乡,在古都度过了青春岁月后,考上上海交通大学,此后又去美国攻读了博士学位。他在美国甲骨文(Oracle)做过主任系统架构师,后来在百度做到了高级总监,负责百度的核心业务——网页搜索。一次偶然的机会,邓侃注意到,在百度每天被搜索最多的是医疗信息,而且很多咨询的信息并不能在网络上得到有效的回答,“那我觉得这里就是痛点,痛点越大,需求越大,商机也就越大。后来我就从百度辞职,开始在家里创业。”

2015年,邓侃创立了北京大数医达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将人工智能的深度强化学习技术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走到了医学诊疗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前沿。

采访那天下午,邓侃拿着一杯咖啡风尘仆仆地走进来,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典型的IT人,充满睿智,头发略有花白但行事干脆,不拖泥带水。他开门见山地阐述了构建中国第一个全过程医学诊疗导航系统解决方案的历程,并且透露了自己的技术内核及商业模式。

“就像滴滴打车,用户发出坐车的指令,司机通过后台的系统通知能够准确找到用户,并送达目的地,而这种后台系统不仅能够知道此次行程的路径,而且还能知道是否有绕路的行为出现。”邓侃喜欢用“滴滴”来比喻自己的大数医达,在他看来,如果医学诊疗的领域有这样一个后台系统,患者可以准确知道自己得病的轻重,系统也可以自动给他导诊到相对应的医院去治疗,而医院也可以更加有效率的提高治疗质量,“不是所有的病都要去三甲医院看的,有些小毛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医院或基层医院解决。我们这个产品就是要做一个类似‘滴滴’的导诊系统,让患者在家就可以了解自己的病情,并能去最适合治疗的医院看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人人都跑到三甲医院门口去排队挂专家号。”

邓侃谈及自己的产品,语境中流露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情绪,他想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去改善中国老百姓看病的问题,也想帮助医院缓解工作压力。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底气在于他做了人工智能在医学诊疗领域的很多“第一”,例如,大数医达首次构建了第三方医疗处方管理系统,填补了中国医疗领域在这方面的空白;通过构建医院私有云,只需要3周时间,大数医达就能处理完医院历史上所有的医疗病历,这是目前中国最快、最高效和最安全的方案;他们目前已经对3.7亿份病历进行了结构化和数据挖掘,结合医学知识,构建成知识图谱,而这个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医学临床知识图谱……

他甚至觉得自己创业都晚了几年,最好的创业时期是2012年,“除此之外,我觉得都挺好的,越来越多的医院也开始对人工智能产生了兴趣。”

人工智能的落地

实际上,把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病历数据分析,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这个热门领域中属于冷门,一直到2018年1月,谷歌的头号技术大神Jeff Dean带领谷歌大脑项目组30多名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之后, 这个冷门才突然成为世界关注的热门,邓侃觉得自己要比他们跑得更快了一点,看得更远了一点。

病例数据是一条时间序列,包含了患者病情、诊断以及治疗的全过程;其次,它又是一个空间序列。邓侃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把症状、体征、化验,以及检查指标、疾病、药品等看做是离散的点,那么诊断和治疗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离散的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路径。邓侃就是要把这条路径找出来,给医院和患者使用,以此缓解他们的看病难问题。

在收集了海量的病例数据之后,邓侃带着团队开始对这些病历进行技术处理,“中国的病历说法千差万别,字体五花八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同义词的问题,于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建立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医学同义词词库。有了这个词库,常见病历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然后,我们再把自然语言翻译成结构体,先去识别大类型的,然后用深度学习算法做句法分析,把自然语言的句子翻译成一个张量,每个病历都是一个张量,就可以比较两份病历的相似性。”

谈及自己的创业公司和项目,邓侃神采奕奕,这或许源于他本身的高智商与高学历,他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一项伟大的医学革命。

“当我们把所有的医学实体统计一遍之后,就会得到很多点,例如一份病历里面,什么样的症状对应什么疾病,且对应什么药品,这些点与点之间,点与边之间的关系,串起来就是图谱。” 既有预先离线处理好的临床数据图谱,也有医学知识图谱,邓侃带着团队把这两个图谱融入到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模型中,为诊断提供更加精确的辅助工作。

 2017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人”,大数医达为这家医院搭建了一个智能医生平台。在与大数医达的合作中,医院在问诊分诊、支付、影像诊断等方面开始应用人工智能。 不管是患者还是医生,只要在相关设备上输入词语,大数医达的系统就会在海量数据中找出相关联的疾病及症状、检验检查、医疗方案等,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建议,大大提高了效率。

让更多国人享受医学AI的便利

中国人口全球第一,每年诊疗人次达到80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各地的三甲医院的电子病历已经运用成熟,且储备巨量,这都给邓侃及其他的同行们提供了创业的基础。

邓侃通过自己的产品,让患者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合适的诊疗建议,包括去哪家医院,甚至哪位医生。而大数医达的深度学习,又开始不断的创造新的服务对象,例如可以与药店合作,提供药品导购服务;和保险公司合作,提供核保防欺诈服务等。

同样,完整的病情描述,不仅便利了疾病的诊断,指导下一步需要做的化验和检查,推荐合理的用药处方,同时也为医生提供智能的临床导诊,大大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和效率。

“我欢迎更多的同行进入到这个医疗领域,这样我们才能一起把市场做大,一个人玩,多没有意思。”被问及是否担心竞争对手的出现,邓侃觉得无所谓,在他看来,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行业,不仅寂寞,而且也很难做大,“大数医达自己都在继续的发展与摸索中,在埋头研发这两年多之后,现在必须快速发展。”

在当初的创业时,两笔资金成为了大数医达的天使轮,此后,大数医达开始了两年的研发工作,“做市场,也是去年才开始,今年的工作重点是融资和发展。”邓侃觉得他必须快起来,得让医院和患者都知道人工智能技术的好处,“老百姓看病有两个需求,一是要找好医生看,二是不要花冤枉钱,人工智能的技术可以提供这种导诊服务,让老百姓不仅可以合理就医,而且还能知道自己花的钱合不合理,就像你用滴滴打车知道自己有没有被司机绕路一样。同样,医院也可以更加合理利用医生资源,不至于现在这样,一个专家的资源多数时间被一些普通疾病给耽误了,他们更应该去解决重大疾病。所以,我必须尽快融资,加快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使用这种人工智能的导诊服务。”

 一个消息或许可以证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越来越重要,打败了全世界围棋高手的谷歌DeepMind目前的全部精力都在研究人工智能家庭医生。

 越来越多的资本也开始注意到大数医达,“找我们的机构的确是很多,但我不仅是需要资金,更需要资源。”邓侃说,目前B轮已经融资完成。这个一心想缓解看病难的理想主义者带领的大数医达究竟能走多远,拭目以待。

(作者:韩迅,王英旭 编辑:曾婷芳)

韩迅

高级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关注资本市场新闻。爆料邮箱:hanxun@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