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公司 > 正文

阿里云发布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双中台+ET”助推传统行业转型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孙冰) 随着数字经济大潮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必须要通过互联网和新兴技术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才能实现产业升级。8月13日消息,阿里云于近日首次发布“双中台+ET”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借此推动诸多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以中台战略支持数字化转型

这个方法论来自于阿里巴巴多年的数字化转型实践。1999年,该集团旗下B2B网站成立,此后10年内,淘宝、天猫相继成立。为三大平台建设了三套IT系统,彼此之间的数据信息也是孤立的,造成资源浪费创新复用率低。此外,以高并发为特点的互联网诉求也很难被传统IT架构所满足。

为了应对挑战,技术团队进行了诸多创新。包括在2009年成立阿里云并自主研发大规模计算操作系统飞天。如今,云计算支撑了每年双11屡创新高的交易和支付峰值。

2015年,阿里巴巴开启了企业架构调整,提出了“中台战略”,目标是要构建符合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大中台、小前台”的机制,即作为前台的一线业务会更敏捷、更快速的适用瞬息万变的市场,而中台将集合整个集团的运营数据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对各前台业务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在“业务中台”模式下,前端业务部门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调用平台上的产品技术模块,从而快速搭建新业务场景。盒马鲜生、钉钉、飞猪等这些创新业务就是应用技术模块快速搭建起来的。而“数据中台”打破了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烟囱式IT架构,从而打通了数据孤岛,实现了“一切业务数据化”的目标,带来了持续的高效创新。

2017年,阿里云正式发布了面向特定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ET大脑。目前已广泛应用到工业、城市、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以人工智能解决研发、生产、管理等一系列核心问题。

阿里云研究中心主任田丰认为,这些技术与方法论均诞生于解决互联网技术挑战,完善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如果说阿里巴巴体现了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代表,那么双中台+ET的这套黄金组合是其中的关键。如今这些架构与方法论也成为部委央企、企事业单位拥抱互联网,走向数字经济的有力助手。”他说。

据了解,云上贵州、浙江最多跑一次、中石化、国酒茅台以及国家农业重点龙头海升集团均基于双中台+ET进行数字化转型。在海升的合作中,阿里云帮助其每亩地生产成本减少200元,总成本节省约2000万元。

一盒果汁的数字化之旅

海升集团成立于1996年,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陕西首家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2009年,海升集团的浓缩苹果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5%,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8%,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苹果浓缩汁生产商和供应商。海升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了63个果蔬种植基地,总种植面积超过8万亩。

海升在农业种植领域进行了多项管理、技术创新。从种植模式上,海升采用全球了先进的水果种植模式,引进了全球领先的苹果矮砧密植技术,结合“格架栽培、水肥一体”的种植一体化模式,种植密度是普通果园的4倍多,能省地60%、节水60%、节肥70%、省人工90%。

同时,海升集团还引入了多家国际先进的农业设备供应商,包括精准水肥循环系统、智能升降温管理系统、Priva物联网中控系统、基质吊架立体栽培等多种机械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的生产技术手段和先进设备。

虽然海升集团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的高覆盖率,但是在信息化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解决农业种植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问题。海升集团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解决信息流通、数据共享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一直以来手工填写Excel报表的问题,让海升集团的经营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和清晰。

通过Excel录入的方式,存在步骤繁琐、出错概率高、数据容易缺失等问题,也对一线生产人员造成较大负担。各个业务链上的数据全部存储在近20个表格数据结构、嵌套关系复杂的Excel表里,除风险外,以Excel作为企业核心经营、生产数据的存储介质,既需要耗时耗力的进行表与表之间的同步、关联,也无法以数据为基础建立大范围数据共享和生产协作平台。

整合过去的历史数据对农业企业来说同样重要,种植业是一个“向历史要经验”的行业,数据的积累不仅仅是新产生的数据,海升集团发展二十余年所积累的大量历史数据,应当也必须通盘考虑,进行数据整合。

“海升集团需要借助数据中台,解决信息流通、数据共享的问题,让海升集团的经营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和清晰,必须要迅速、成功的解决数据问题,更清晰的了解水果种植情况,并以此进行更加精准的决策。”海升集团热带水果事业部经理冯欣欣说。

在云上完成数字化产业升级

毕马威中国负责信息化咨询主管黄灏表示,近年来,随着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供应商开始与传统产业的深入合作,通过“云”的媒介,传统大型企业内部的信息产生了新的活力。“要实现数字化转型,传统企业的核心要点是在云上完成这次数字化的产业升级。”他说。

在黄灏看来,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为尝试阶段,扩展阶段,服务化阶段以及智能化阶段。每个阶段的跨越都代表着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次升级。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阶段。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尝试阶段。在企业拥抱云之前,进行云战略的顶层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产业形态和企业特性影响着企业对于云的认识和适配性。“没有最好的路只有最适合的路。”

而企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数字化转型,其在IT架构层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企业IT的全面服务化,形成真正的业务大中台。

当企业站在一个完全服务化的中台架构之上,此时企业已具备了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支撑要素,下一步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去挖掘企业的智能化发展潜力。企业智能化的发展可以理解为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的一个循环过程,为了实现企业在数据智能化的持续发展和统一管理,建立企业级的数据平台显得尤为关键。

随着AI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不断结合,数据智能给各个企业带来了无线的想象空间, 未来机器智能将推动绝大部分的产业快速智能化,而实现机器智能的核心是需要创造性的把核心业务在线化,从而实现数据化、算法化和产品化的三位一体,最终使商业拥有数据智能这一核心引擎。

“过去十年里,云服务商在互联网行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神话,它引领了整个中国数字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是激发了这一代人对于数据,对于智能的再认识。”黄灏表示,“未来十年,中国传统大型企业将借助云载体,不断的挖掘自身的潜能,向产业链的高端进发,实现自我超越,并在国际市场与对手展开更高层次的竞争,为中国下一个十年发展提供持续的动能。”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