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光伏新政百日:企业陷去补贴阵痛,行业淘汰加速

余娜2018-09-08 11:1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余娜 “不少私营老板资金链断裂,很多光伏电站都在转让,我一天至少接触三四个项目。”一位光伏产业李姓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该人士是四川成都一家有着国企背景的新能源企业项目开发部负责人,其表示,自新政实施以来,找他接盘的光伏企业厂商“一下子多了”。

“很多私人老板的项目质量还是堪忧,前期成本较高,所以目前只想尝试收购指标,打下政策擦边球。我们没有民营资本灵活,指标都在他们手里。他们可以答应地方政府很多附加条件,但又实现不了。”上述李姓人士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该人士所在的企业主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EPC总包业务,新政出台后,直接导致企业准备申报及准备建设中的项目全部暂停。这个变化来自于今年政策的变动——今年5月31日,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仅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的分布式光伏建设规模,并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的补贴强度。

这是继2012年“双反”之后,今年中国光伏产业再次迎来重击。“5·31”光伏新政发布后100天,新政威力显露无遗。据集邦咨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 EnergyTrend推测,此次新政将使中国内需大幅下滑到29~35GW,并使全球光伏需求下跌到100GW以下水平,对全产业供应链造成极大压力。实际上,光伏产业这一轮产能过剩的原因是企业争先布局拿指标拿项目造成的,而此次“新政”则是为了引导行业合理发展。

新政之后,在光伏行业中,低价抛售库存、裁员减产已经不是新鲜事。对于长期依靠政策补贴的光伏产业而言,这并不是“断奶”,光伏产业在此前就有预警,但很多企业甚至仍没有对策。当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厉光伏政策”的新政,直接加速了光伏行业的补贴退坡,而没有补贴的全新光伏业,正在痛苦中挣扎走向新生。

从惜售到抛售

“5·31”光伏新政正引发新一轮行业大洗牌。由于装机量和补贴骤然减少,传导至光伏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熬过平价上网前“倒数一公里”,成为异常艰巨的课题。

不过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幸好国家给了缓冲时间,不然项目将损失更多。而这场各需所需的光伏电站交易中,显然是市场中的买方以新政为契机,减少了相关收购成本,并具备了更大的议价空间——新政后,原有的光伏核准输送利益链条被彻底打破。

此前,光伏指标的分配衍生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彼时,都是民企拿项目,央企再从民企的手中购买,一个项目的溢价动辄就上千万元。随着行业资金链的趋紧,各光伏企业抛售资产(主要是光伏电站)成为唯一的出路,不过资金实力较强的央企、国企运营商不少仍在观望,不会马上出手,这或将导致电站资产交易市场流动性的丧失。

而政策的倒逼,使得光伏制造业企业和光伏经销商的自救更为艰难。按照新政规定,2018年有补贴的光伏新增并网装机规模将控制在30GW左右,这意味着从2017年的53GW直接“对半砍”。而户用指标包括于10GW分布式指标内,则意味着接下来半年将基本没市场。换言之,对于无论是刚刚渐入佳境的经销商或前端的制造业而言,下半年都将“无米可炊”。

一位来自吉林的光伏经销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新政出台后,自己将近垫资了近100万元。目前已经退还了一半的初装费给用户,一旦确认没有政策补贴,剩下的一半安装费将仍由其个人垫付。跟大多数经销商与用户一样,即便新政推行百日,他们中大多数却不愿接受补贴彻底取消这一事实,并保持观望态度。

新政后,存量光伏电站项目的交易情况在变得密集又频繁,为应对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许多公司纷纷开始出售电站资产以增加现金流缓解资金压力,从而盘活资金。这一轮技术实力单薄、财力较弱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首当其冲,却不乏一些优质的龙头企业。

7月2日,隆基股份旗下子公司发布出售公告,售卖17个分布式光伏项目公司100%股权,涉及容量106.3兆瓦,股权转让总价7.03亿元。1天后,爱康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出售全资子公司苏州中康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控股权,后者持有约1吉瓦并网电站。“转让低负债的光伏资产,更符合企业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隆基股份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

因政策影响而导致的短期市场遇冷现象正逐步显现。

从巨额补到去补贴

光伏行业的变动,也引发了资本对这个行业的担忧。在资本市场上,光伏板块大幅下跌,这又进一步引发业内资金短缺,使得不少项目进展陷入停滞之中。而部分光伏上市企业正在面临现金流危机,反应在短期业绩“变脸”。

据统计,“5·31”光伏新政落地后的6个交易日,资本市场上57家上市公司市值蒸发达868亿。不少行业龙头的融资能力也进一步大幅度削弱,先有*ST海润被暂停上市,英利绿色能源在纽交所退市,随后新疆大全新能源宣布撤离新三板。与此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开始对光伏行业表现出担忧,这也影响了企业的后续融资。

而浙江省一位监管部门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多家银行已经暂停光伏业务,部分已批复的贷款也被叫停。“影响光伏产业发展的两大因素,一是非技术成本过高,目前占到了光伏项目总成本的近20%。二是融资条件,此前一个项目高达45%的政策补贴常常被银行信贷机构与光伏企业瓜分,如今没了补贴,银行没有利润可言,自然退出这一市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

事实上,自2016年开始,大规模限电和补贴不到位的风险已在业内凸显,然而却无法阻挡光伏电站的投资步伐。即使现金流为负,各类主流非主流上市公司依然以投资光伏电站为借口募集资金。炒股、圈钱、降低企业负债率、套取银行配套资金、变相销售企业产品,一场在限电与补贴拖欠下的筹资盛宴,缓缓拉开。此后,全民光伏产业走向了“大跃进运动”,行业会议泛滥、户用和扶贫乱象丛生、SPI泡沫破裂、类似麦道夫的投资怪圈以及几乎不可能到位的电站补贴使中国光伏电站进入了一个“疯狂”的状态。“对于光伏金融行业,一般分两块,即对制造业的支持和对项目的支持。对制造业的支持,上一轮企业扩产主要依靠自身途径融到资金;对于项目融资支持,大型项目银行还是支持的。只不过对于盈利存疑的中小型项目,融资机构可能会有些顾忌。不过,融资难的原因不仅是光伏产业本身的问题,也与整体金融环境收紧有关。9月以后,央行会有一些宽松,这一情况会得到好转。”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

在其看来,光伏全产业链的短期压力正在倒逼行业寻找海外市场、扶贫市场以及光伏+等突破点,进而打开一个不依赖政策补贴的全新市场。

6月15日,在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与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去补贴光伏项目发展研讨会”上,会议研讨到光伏项目规模约3.4GW,展现了无补贴光伏项目巨大的市场潜力。近期,国家能源局又连续召集光伏行业协会、企业和专家座谈,并形成了一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方案》草案或将在近期出台。

事实上,早在7月3日,全国首个无补贴分布式光伏项目已在常州金坛启动,项目将建于永臻科技常州新厂区11万多平方米的屋顶上。随后,山东首个无补贴光伏项目得到批复。而英利旗下首个家用光伏品牌“Inner因能”也于近期宣布,旗下早有合伙人建成了户用领域的无补贴项目,且数量不少。

“5·31光伏新政的本质就是推动一个全新的无补贴光伏市场的兴起。这需要企业尽快研究新的商业模式,拓展更多海外市场空间,在降本增效上再加把劲。未来,更多无补贴项目将涌现出来,只不过大部分企业仍在寻找方向。一旦甩开补贴,光伏的开发量也会再上一个台阶,光伏行业整体前景依然乐观。”彭澎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新造车企业等行业事件、企业动态;擅长电力、煤炭、油气等能源领域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