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公司产业 > 上市公司 > 正文
文章正文

水下机器人大连比赛抓“海鲜” 獐子岛悬赏千万寻“采捕高手”

2018-09-11 11:22  来源:证券日报网 李勇

    本报记者 李勇

    2018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日前在大连獐子岛正式闭幕,最终进入决赛的15个水下机器人现场共抓取了海参、海胆、扇贝121枚。不过,獐子岛集团悬赏的1000万元和500万元两个大奖目前还没有人能够领走。

    “我们设定的标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单一水下机器人综合采捕效率能够超过潜水员的,公司就提供500万元的创新奖金,如果集群水下机器人综合采捕效率能够超过拖网船的,公司将提供1000万元的创新奖金。”獐子岛集团海洋牧场研究中心的张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虽然目前机器人的采捕水平与公司的现实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与去年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9月1日至6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连市人民政府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科技局、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长海县人民政府和大连海事大学共同承办,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18“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高峰论坛”暨“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在大连举行,这已是继2017年大赛后的第二届。今年的比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的30支队伍,较去年翻了一番,论坛的参与人员规模近900人。虽然目前还没人能领走獐子岛设定的大奖,但在此次大赛裁判之一,獐子岛集团潜水分公司经理武志伟的眼里,这些在效率和可靠性上还有较大差距的水下机器人,在采捕模式上与潜水员的实际工作已经很接近了。

    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历时6天,共设置水下目标识别组(离线、在线)、定点抓取组、自主抓取组三个项目,预赛在大连海事大学救助打捞实验水池进行,决赛则在大连长海县獐子岛15米×15米范围的真实海域内完成。海浪、洋流、礁石、水草,活的海胆、海参、扇贝,这些机器人要面对的是真实的海洋环境。决赛的首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联队研发的“章鱼手”在水下定点抓取项目中就表现不俗,在30分钟内共抓捕了8只海胆与1只海参。据了解,这已是该队的第二次参赛,其研发的软体机器人有章鱼一样柔软的抓取臂和抓手,而且今年的机器人还有较大改进,抓取臂可以伸到原长的两到三倍,智能水平和自主性相较去年都更强。

    “今年参赛的水下机器人无论是识别精度还是抓取效率都较比去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动作更灵活,抓到的海参扇贝也较去年更多。”作为一个有着多年潜水作业经验的海碰子(大连地区对海上潜水采捕人员的俗称),武志伟非常看好水下机器人的发展,“潜水对体重、反应速度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很多潜水员到了40岁就无法继续实施作业,要解决海洋牧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找到一种代替人工进行危险水下采捕作业的机器人就很必要。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水下机器人替代人工只是时间问题。”

    记者了解到,獐子岛集团目前在生产中主要依靠潜水员或拖网船来采捕海珍品,潜水采捕员上岗前要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和技能培训,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独立作业,不仅风险性大,而且也越来越难招。獐子岛集团和大连理工大学去年成立了水下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就是希望通过敏捷水下机器人产业化应用,替代人工进行复杂水底环境下的采捕作业,解决海洋牧场采捕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还将降低采捕成本和安全生产风险。

    “未来水下机器人不仅可以替代人工,如果达到拖网采捕的效率,与现行通用的网具采捕不同,由于不影响海底,还有利于海域环境的养护。”张媛表示,“水下机器人还可应用于生态监控、海底环境调查、海底资源评估等领域,可以全面提升海洋牧场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獐子岛董秘孙福君向记者表示,公司正积极地由传统的侧重资源向依靠技术和品牌的策略转进,依靠科技手段加强对风险的管控。除了积极推进的水下机器人应用研究,在海域监测方面,以前主要是回顾过去数据、监测实时数据,现在已经与大连大学的相关科研人员建立模型,研究对洋流、风力、潮汐等进行预测,再利用潜标、浮标的实时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对验证,目标是及时进行预警预报,指导公司的生产经营。

版权所有 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 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 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 电子邮件:xmtzx@zqr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