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医药行业估值问题是核心 政策只是下跌的理由

中银:医药行业估值问题是核心 政策只是下跌的理由
2018年09月17日 09:13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线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倾听;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finance_biz@sina.com

  医药生物行业定期观点:估值问题是核心,政策只是下跌的理由

  原创:中银医药 来源:周观宇论

  摘要

  本周医药生物板块深度回调,我们对行业的总体看法并不悲观:近期回调较多的是前期强势股,核心是估值问题,政策只是诱因(强势股需要一个理由进行调整),年内可以期待估值切换行情。

  支撑评级的要点

  • 估值是核心问题。医药股总体估值并不贵(18年26倍),但是分化严重,3个范畴的估值体系都存在“估值-基本面”时间空间的错配。1、传统制药公司创新性相对比较强的(以前期的制药白马股为代表)估值远超历史估值上轨,但基本面并没有太大变化(研发也是延续仿制创新的思路)。2、股价调整超过2年处于底部的股票,部分基本面优质,风险释放掉之后的股票中长期进入战略投资区间,但短期表现仍然很难判断。3、科技股属性较强的股票(如百济神州、和黄药业、药明生物等),其投资思路更接近于VC风险投资,并不适合绝大多数投资者。我们认为3个范畴估值体系的股票都存在“估值-基本面”的时间空间错配。

  • 政策影响只是诱因,中长期并不悲观。1、带量采购带来仿制药价格下降并不意味着医保总量缩减。我们一直强调:医保控费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医保的精细化管理”:医保并不是省下钱存着不用,而是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创新药和医疗服务上,创新成为大势所趋。2、基本医保以外,商业健康险快速增长(2017年保费超过4000亿,近3年CAGR超过30%),成为行业增长强劲引擎。3、对于医生而言,仿制药价格下降会带来灰色收入下降,但同步补偿机制到位之后阳光化收入提升(类似于绩效工资,挂钩于医疗服务水平,在三明模式中称为“腾笼换鸟”)。灰色收入的减少将进一步压缩渠道利润,使得整个产业链效率更高,中国仿制药行业将类似于美日等国,逐步弱化营销色彩,进入质量、供应链、成本比拼的时代。4、带量采购明确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必须推进,以前在观望的企业现在开始加快一致性评价推进。确定受损的是原研药品(过去因为历史原因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将逐步去除)。国产一致性评价竞争格局较好的品种(3家以内)明显受益。即便未来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厂家增多,竞争加剧带来终端价格下降,企业的销售费用也会逐步下降,稳态净利率水平将保持在10%-15%的水平。5、近10年以来药价一直处于螺旋式下降的过程中,带量采购并没有偏离原来的政策路线,如果没有带量采购也会有其他政策出来打压药价。但市场已经1年半没有对相关政策进行反应,近期市场的激烈反应只不过是估值调整所需要的理由。

  • 推荐未来结构改革中受益的细分行业。中报子行业增速排序如下:化学原料药(收入同比+28%,利润同比+76%)、生物药(收入同比+34%、利润同比+52%)、服务(收入同比+37%、利润同比+24%)、化学制剂(收入同比+28%、利润同比+22%)、器械板块(收入+23%、利润23%)、中药(收入同比+20%,利润同比+22%)、商业板块(收入同比+15%、利润同比+9%)。未来结构改革中受益的细分行业包括:创新药极其相关产业链CRO/CMO、医疗服务、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医疗服务等。

  投资建议:

  耐心等待估值切换行情(以往发生在3-4季度),今年由于整体市场环境问题,估值切换有可能延后到明年。从更长期的角度来说,经过长期调整的底部股票可以优选基本面较好的公司进行布局。推荐个股:康弘药业凯莱英昭衍新药一心堂艾德生物等。

  评级主要风险

  市场情绪较差,对于药审、招标等政策过度反应。

  正文

  投资策略

  本周医药生物板块深度回调,我们对行业的总体看法并不悲观:近期回调较多的是前期强势股,核心是估值问题,政策只是诱因(强势股需要一个理由进行调整),年内可以期待估值切换行情。

  估值是核心问题。医药股总体估值并不贵(18年26倍),但是分化严重,3个范畴的估值体系都存在“估值-基本面”时间空间的错配。1、传统制药公司创新性相对比较强的(以前期的制药白马股为代表)估值远超历史估值上轨,但基本面并没有太大变化(研发也是延续仿制创新的思路)。2、股价调整超过2年处于底部的股票,部分基本面优质,风险释放掉之后的股票中长期进入战略投资区间,但短期表现仍然很难判断。3、科技股属性较强的股票(如百济神州、和黄药业、药明生物等),其投资思路更接近于VC风险投资,并不适合绝大多数投资者。我们认为3个范畴估值体系的股票都存在“估值-基本面”的时间空间错配。

  政策影响只是诱因,中长期并不悲观。

  1、带量采购带来仿制药价格下降并不意味着医保总量缩减。我们一直强调:医保控费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医保的精细化管理”:医保并不是省下钱存着不用,而是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创新药和医疗服务上,创新成为大势所趋。

  2、基本医保以外,商业健康险快速增长(2017年保费超过4000亿,近3年CAGR超过30%),成为行业增长强劲引擎。

  3、对于医生而言,仿制药价格下降会带来灰色收入下降,但同步补偿机制到位之后阳光化收入提升(类似于绩效工资,挂钩于医疗服务水平,在三明模式中称为“腾笼换鸟”)。灰色收入的减少将进一步压缩渠道利润,使得整个产业链效率更高,中国仿制药行业将类似于美日等国,逐步弱化营销色彩,进入质量、供应链、成本比拼的时代。

  4、带量采购明确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必须推进,以前在观望的企业现在开始加快一致性评价推进。确定受损的是原研药品(过去因为历史原因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将逐步去除)。国产一致性评价竞争格局较好的品种(3家以内)明显受益。即便未来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厂家增多,竞争加剧带来终端价格下降,企业的销售费用也会逐步下降,稳态净利率水平将保持在10%-15%的水平。

  5、近10年以来药价一直处于螺旋式下降的过程中,带量采购并没有偏离原来的政策路线,如果没有带量采购也会有其他政策出来打压药价。但市场已经1年半没有对相关政策进行反应,近期市场的激烈反应只不过是估值调整所需要的理由。

  推荐未来结构改革中受益的细分行业。中报子行业增速排序如下:化学原料药(收入同比+28%,利润同比+76%)、生物药(收入同比+34%、利润同比+52%)、服务(收入同比+37%、利润同比+24%)、化学制剂(收入同比+28%、利润同比+22%)、器械板块(收入+23%、利润23%)、中药(收入同比+20%,利润同比+22%)、商业板块(收入同比+15%、利润同比+9%)。未来结构改革中受益的细分行业包括:创新药极其相关产业链CRO/CMO、医疗服务、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医疗服务等。

  投资策略。耐心等待估值切换行情(以往发生在3-4季度),今年由于整体市场环境问题,估值切换有可能延后到明年。从更长期的角度来说,经过长期调整的底部股票可以优选基本面较好的公司进行布局。推荐个股:康弘药业、凯莱英、昭衍新药、一心堂、艾德生物等。

  风险提示。市场情绪较差,对于药审、招标等政策过度反应。

  一周医药行情回顾

  行情概述

  本周申万生物医药下跌5.46%,同期沪深300下跌 1.08%,申万一级28个行业排名第28。细分行业涨跌排名依次是中药板块(-3.89%)、生物制品(-4.53%)、医疗器械板块(-5.45%)、医药商业板块(-6.17%)、医疗服务板块(-6.21%)、化学制药板块(-7.00%)。

资金流向及大宗交易

  资金流向及大宗交易

  SW医药三级子行业中,生物制品板块金额流入率-2.15%,位于细分行业首位,资金净流出为0.03亿;化学原料药板块金额流入率-17.74%,位于子行业末位,资金净流出为0.10亿元。

  本周医药生物行业中共有5家公司发生大宗交易,成交总金额2.13亿元,成交额排名前五分别是康美药业(1.38亿元)、迪安诊断(0.33亿元)、宜华健康(0.26亿元)、海特生物(0.15亿元)、太安堂(0.02亿元)。

  板块估值

  截至2018年9月15日,医药板块估值26.57倍(TTM整体法,剔除负值),相对沪深300估值溢价率145.04%。医药板块对于剔除银行后全部A股溢价率50.65%。

个股层面

  个股层面

  个股涨跌幅:本周医药板块共计31只股票上涨,涨幅前五分别是九芝堂(+9.61%)、人福医药(+5.28%)、济民制药(+3.44%)、莱茵生物(+3.38%)、华森制药(+3.04%);共计221只股票下跌,跌幅前五分别是誉衡药业(-22.70%)、冠福股份(-19.65%)、恩华药业(-18.65%)、广誉远(-18.43%)、海辰药业(-15.87%)。

  期间融资融券情况:本周融资买入标的前五分别是恒瑞医药(7.71亿元)、智飞生物(5.85亿元)、乐普医疗(4.80亿元)、复星医药(4.11亿元)、长春高新(3.43亿元);本周融券卖出标的前五分别是恒瑞医药(81.57万股)、中恒集团(45.69万股)、康美药业(29.47万股)、上海医药(25.07万股)、复星医药(21.32万股)。

国内行业要闻

  国内行业要闻

  复星医药PD-1单抗与VEGF单抗联合获药品临床试验批准

  复星医药今日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宏汉霖”)及上海复宏汉霖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霖制药”)于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同意重组抗 PD-1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以下简称“HLX10”)联合重组抗 VEGF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以下简称“HLX04”)用于晚期实体瘤治疗方案(以下简称“该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批准。

  据了解。该治疗方案主要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2018 年 6 月,该治疗方案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注册审评受理。截至本公告日,该治疗方案中所涉及的 HLX04(单药)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适应症于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处于临床 III期试验中;该治疗方案中所涉及的 HLX10(单药)用于治疗实体瘤适应症于台湾地区处于临床 I 期试验中、并已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

  截至本公告日,于中国境内开展临床试验的同类联合用药治疗方案有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 PD-1 抗体联合贝伐单抗和 XELOX 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根据公开信息,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公告还透露,截至 2018 年 8 月,本集团(即本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单位)现阶段针对 HLX04已投入研发费用人民币约 20,820 万元、针对 HLX10 已投入研发费用人民币约 5,492万元(未经审计)。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手握2万多家实体药店阿里健康医药新零售大战开启

  从2015年的未来药店合伙人计划,到2016年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并更名阿里健康大药房,同年成立中国医药O2O 先锋联盟,再到今年先后入股漱玉平民、华人健康、贵州一树,阿里健康与零售药房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目前,阿里健康覆盖药店数量已经超过2万家。

  然而,医药本是一个极其特殊的领域,而医药新零售模式的落地注定不会像阿里集团在如外卖这样的细分领域来得容易。比如,医药领域受政策影响极大,在政策尚未定论之前,每走一步都需十分谨慎。

  “按照2018年财年的财报数据,阿里健康大药房的收入已经达到了21.5亿元的规模。”9月12日,在阿里健康旗下自营大药房成立两周年之际,阿里健康执行董事、阿里健康医药事业部总经理汪强一边总结过去两年阿里健康大药房运营的经验,一边介绍了其新推出的“超级药房1.0”标准,即通过抽检审查、全环节监控、药品追溯和执业药师服务等环节保证消费者的购药安全。

  这是阿里健康在探路医药新零售过程中的新尝试。

  2016年10月13日,马云在云栖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新零售”这个概念:“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各大电商巨头开始加速线下资源的争夺。比如阿里收购银泰百货、开元商城、大润发超市;而阿里自建的盒马生鲜超市则是其新零售的样本。今年以来,京东到家则牵手华润万家、家乐福布局O2O业务。在医药零售领域,阿里、京东以及传统的医药连锁巨头、药企也纷纷加码布局线下实体药房。

  与其布局百货新零售、生鲜新零售类似,阿里旗下的阿里健康在医药新零售领域也采取了合作、自建、投资等多种方式来抢占资源。

  从2015年的未来药店合伙人计划,到2016年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并更名阿里健康大药房,同年成立中国医药O2O 先锋联盟,再到今年先后入股漱玉平民、华人健康、贵州一树,阿里健康与零售药房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目前,阿里健康覆盖药店数量已经超过2万家。

  阿里健康方面对健康点表示,无论是投资三家连锁药房还是此前在杭州尝试的O2O送药,实际上都是在一个区域内探索当地的医药新零售模式,如果探索成功,这些模式将被推广到其他区域。

  不过,医药本是一个极其特殊的领域,而医药新零售模式的落地注定不会像阿里集团在如外卖这样

  的细分领域来得容易。比如,医药领域受政策影响极大,在政策尚未定论之前,每走一步都需十分谨慎。

  从轻资产到重资产

  在中国,医药的线下零售市场无疑是充满诱惑力的。根据罗兰贝格调查显示,目前医院外的国内药品零售市场仍然掌握在线下药店,线上零售业务占比十分小。预计到2020年,线下零售药店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450亿元,比2016年增长63.47%。

  而在以阿里健康为代表的医药电商加速布局线下药店之前,传统实体药店与医药电商一度处于几乎对立的状态。

  彼时,网售处方药政策出现松动,一些药店忧心一旦政策放开,医药电商会导致自身市场受到冲击。于是,数十家大型连锁药店企业曾于2014年上书当时的CFDA和商务部,反对放开网售处方药政策。

  2016年,在某连锁药店的申诉下,原CFDA终止了强制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要求,并收回了阿里健康手中的电子监管码代理运营权。也正是这一年,阿里健康的主业转向了医药电商。

  一方面,阿里健康通过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获得C类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牌照,启动线上自营B2C业务。此后接管天猫医药馆。另一方面,阿里健康开始与线下连锁药店展开合作。2016年5月,阿里健康联合百草堂、德生堂等区域性连锁药店创立“中国医药O2O先锋联盟”,探索医药电商O2O模式。

  不难看出,阿里健康早期的布局大多为“轻资产”模式。相比之下,其2018年的“落子”则是每一步都很“重”。

  今年5月,阿里集团旗下的兄弟产品支付宝与张仲景大药房联合改造的全国首家未来药店。

  6月,阿里健康(中国)还向漱玉平民大药房注资约4.54亿元,持有漱玉平民大药房9.34%权益。同月,阿里健康与华人健康正式签订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

  8月,阿里健康宣布其全资附属阿里健康(中国)与贵州一树连锁药业有限公司签订购股协议,以4.21亿元收购贵州一树连锁药业14.54%股权;并签订增资协议,向贵州一树连锁药业增资4.04亿元,增资完成后,阿里健康将持有贵州一树连锁药业合计25%的股权。

  至此,阿里已分别攻下了山东、贵州、安徽、河南4省的区域医药零售连锁龙头,其通过资本的形式与近3000家实体零售药店形成深度的利益捆绑。其中,漱玉平民根植山东市场,拥有超过1000家门店,2017年销售额达28.6亿元,在医药零售百强榜上列第11位;华人健康则是安徽省内最大的医药零售企业之一,旗下国胜大药房拥有超过500家门店;贵州一树旗下门店数量逾千家,其2016年、2017年度扣非税后纯利分别为4008万元、6598万元;张仲景大药房旗下拥有门店300余家。

  从2015年3718万港元的营收,到2018年财年(阿里健康财年为2017年3月31日到2018年3月31日)的24.43亿元人民币,阿里健康的财务数据透露了其近年来业务布局的成效。2018年财年,在经扣除股权激励费用后的净利润为800万元人民币,阿里健康首次实现盈利。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B2C 业务依旧是阿里健康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其2018年报显示,阿里健康收入为24.43亿元。其中,自营B2C业务收入21.49亿元。

  近日赴美上市的111集团旗下1药网也是一个B2C医药平台,其于2015年开始运营。而据111集团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111集团的B2C业务收入约为8.62亿元。相比之下,阿里健康大药房因为有天猫医药馆的巨大流量优势,其销售额攀升速度更快。

  线上有优势,线下是短板

  医药新零售该是什么样的?目前行业内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类比其他行业,它应该是线上下单、线上支付、想买的要能买到、在家坐等送货上门,且药品安全有保障。

  这就要求企业在探索医药新零售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有强大的线上技术支持,另一方要有足够的线下支撑。

  “线上线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曾担任天猫医药馆总经理的康凯告诉健康点,线上的优势是不受面积、地域的限制,可以呈现无限的产品,覆盖更广的区域,并且可以为用户提供诸如视频等更加形象的介绍。短板是无法满足用户更专业的服务需求以及面对面的体验等。线下药店的优势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有温度的、面对面的交互和服务。

  “此前大家觉得他们是竞争的关系,未来这两个渠道将会走向融合。”在康凯看来,阿里健康目前布局医药新零售的模式与阿里整体新零售的模式是趋同的。一方面,线上阿里有淘宝、天猫等平台,另一方面,阿里也在投资大润发等实体店铺。

  此外,健康点独家获悉,阿里健康目前在广州有数家实体的阿里健康大药房,其中一家正试点新零售模式,除了快速送药O2O模式外,还有很多创新模式,但具体的新业务阿里健康并未透露。

  “全和安全是一家药房服务好消费者的关键。”据阿里健康大药房负责人刘恒浩介绍,截至2018年9月,阿里健康大药房共上线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余个商品,涵盖OTC药品、保健滋补、成人用品、医疗器械、隐形眼镜、美妆个护、母婴孕产等多个种类。

  在“安全”方面,阿里健康大药房除了严格执行“入库身份验证、全库阴凉管理、透明实验室抽检、效期管理、双重复核”等标准化流程外,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执业药师在线咨询及追溯码验真两大服务。据阿里健康大药房客服负责人张耀如介绍,为用户提供在线用药咨询的客服团队中95%以上为执业药师。

  在支付方面,阿里健康显然没有支付宝“专业”。前文提到,今年5月,支付宝与张仲景大药房联手打造了“未来药店”。值得注意的是,腾讯于今年7月联手大参林推出首家微信支付“智慧药店”。目前看来,支付宝推出的“未来药店”与微信推出的“智慧药店”在服务功能上相差无几。用户进店后通过手机扫码实现身份信息识别、社保卡绑定、远程问诊、分期付款购药以及会员管理等功能。

  不过,阿里健康方面也告诉健康点,支付宝的未来药店与阿里健康的线下药房将“逐步走向协同融合”。

  配送能力是B2C 医药电商的一块短板。阿里健康也不例外。正因如此,几乎大部分的医药电商平台都在尝试O2O业务。在阿里健康布局O2O 的同时,市面上已有不少同类竞品。无论是承诺28分钟送药到家的叮当快药,还是承诺1小时送达的京东健康和快方送药,“送药速度”是这类平台的一大“杀手锏”。

  今年8月20日,阿里健康正式加入了这场“时间的战争”。彼时,菜鸟和阿里健康联合宣布,在杭州率先上线日间30分钟送药上门,并首次开通24小时送药服务,提供夜间1小时送药上门。阿里健康方面的数据显示,该送药服务于当天的交易超5000单。

  此前,阿里健康联合包括百家惠苏禾、德生堂、百草堂、康爱多等在内的66家连锁药店发起成立“中国医药O2O先锋联盟”。目前这项业务已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共有3000多家O2O联盟药店提供送药上门服务。阿里健康方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19日,中国医药O2O先锋联盟上线药房门店的全国日单量已超10万单。

  与此同时,阿里健康近期投资的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也拥有B2C电商平台“漱玉全优”及自有O2O平台“优药送”。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叮当快药等自建配送体系的做法,阿里健康与药店的合作更为讨巧,即将“最后一公里”的成本交由药店承担。此前,阿里健康的工作人员曾表示,平台仅展示药店信息,交易在线下完成,消费者在线上提交需求后,由药店完成送取业务,这个过程需要技术支持对接,阿里健康从订单中获取技术服务收入。然而,这种做法也是一把“双刃剑”,“联盟”的形式相对自建而言较为松散,因此,对于阿里健康来说,其目前所拥有的配送体系也就不那么稳定。

  未来:为千亿处方外流做准备

  未来线下药店还能承担哪些业务?实际上,药品零售药店向健康服务商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今年8月,百洋医药推出智慧药店整体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了四个服务能力:承接外延处方、引入人工智能的智能医疗服务、健康体验服务能力以及运营效率提升能力。此前,微医、医联、平安万家

  医疗也纷纷提出了“药诊店”计划。

  在不少也内人士看来,无论是投资连锁药房,还是赋能零售药店,这些动作大概率上是在为迎接处方外流做准备。

  在中国,处方药市场占整个医药市场规模的85%以上,且绝大部分在医院终端销售。而目前由于网售处方药一直尚未放开,医药电商平台上能销售的产品范围还仅限于保健品、OTC(非处方药)等。

  近年来,随着医药改革的推进,处方外流市场成为行业翘首以待的大“蛋糕”。与此同时,行业人士也猜测线下药店将是处方外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发布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于实体医疗机构。按照这个逻辑,处方外流的承接方不排除必须为线下实体药店的可能。

  与阿里健康相同,京东也意识到实体药店的重要性。2016年,京东就收购了青岛安吉堂大药房,并获得了自营B2C医药平台“京东大药房”的资质。而今年4月,京东又在福州成立了医药零售企业,同时建设智慧医疗平台,在福州市内试水预约挂号、远程医疗、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服务。

  “关于处方外流大家都在布局,也都在等风来,阿里健康线下药房也不排除布局处方外流的可能。”一位熟悉阿里健康的业内人士认为,阿里健康出于企业定位和社会关注度,其商业行为会在国家相关政策允许下的范围下开展。

  实际上,阿里健康早在2015年就已经尝试过“处方外流”业务。彼时,阿里健康与卫宁软件达成协议,双方将就云医院建设、电子处方共享等领域展开合作。该模式首先在河北省进行试点,不过很快就搁置了。

  而今年5月的未来药店发布会上,蚂蚁金服医药及医疗创新总监刘矧则表示了对处方外流的期待,他提到,“我们希望可以提高药店的品效、能效,为未来处方药外流做好准备。”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未来线下药店真的是处方外流的必要组成部分,那么线下药店的争夺战将会更加白热化。当下,以老百姓大药房、一心堂等为代表的上市连锁药店,以基石资本、华泰系、高翎资本等为代表的投资机构,以百洋医药为代表的医药企业,以阿里健康、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都在抢夺线下药店。

  “现在收购或入股药房会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目前中国零售药店的收购价格是否偏高?”对于健康点的提问,阿里健康方面表示,“阿里健康投资线下医药零售药店属于战略投资,是基于对未来市场的预判。”与此同时,阿里健康强调,“我们希望和各连锁零售药店在药品新零售、O2O方向达成广泛的合作。是否需借助资本工具入股或自建等均会依具体情况而考虑,并非阿里健康的主诉求。”

  信息来源:财新健康点

  医保局“国家第一标”:部分中标药品恐遭遇“低价死”

  导读:国家药品带量集采试点工作即将全面铺开。据9月11日国家医保局针对企业召开的座谈会消息,此次遴选的33个药品全部来自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采购模式,对于原研药和仿制药会带来哪些冲击?市场是否会面临一轮洗牌?

  9月11日,国家医保局在上海召开了关于国家试点药品集采工作的座谈会。此次座谈会围绕国家试点集中采购药品展开,医保部门在会上公布的采购方案与目录迅速在医药圈内流传开来。

  虽然接近医保局人士向健康点表示,该方案仍在征求意见阶段。但这份文件将组织4个直辖市,7个副省级或计划单列城市在中秋后国庆前组织带量采购试点,目标直指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通用

  名下的33个药品,包括过专利期的原研药、参比制剂及通过评价的仿制药。有分析人士认为这11个城市的市场容量,预计约占国内相关药品市场60%的份额。

  有媒体认为原研药将大受冲击、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将利好;另一方面,也有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向健康点表示,其产品如果中标可能会遭遇“低价死”、“市场份额丢失”;还有专家表示,如果仍然采取“唯低价是取”的原则,药品质量风险也可能进一步提升。

  原研药企将采取不同策略未来市场仍有不确定性

  相对于目前已有的京津冀跨区域采购组织、“三明联盟”等,这次的国家试点是由国家医保局组织,采取联盟采购的形式。此外,国家集中采购仅是试点阶段,目前由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沈阳、大连、广州、深圳、厦门、成都、西安7个省会城市,共11个城市作为集采试点,根据流传出的征求意见稿披露,采购目录中有33种药品。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目录内的33种药品全部来自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其中蒙脱石散、瑞舒伐他汀、头孢呋辛酯3种药品已经有3家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阿托伐他汀、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卡托普利片等3-5种药品已经有2家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

  在采购形式方面,方案根据入围的生产企业数目,按照不同的竞争状况分类施策,设定不同的集中采购形式。入围的生产企业在3家及以上的采取招标采购的方式;入围生产企业为2家的,采取议价采购的方式;入围生产企业只有1家的,缺乏竞争,采取谈判采购的方式。

  业界有声音认为,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对原研药是一记“重拳”。而上述药企负责人表示,对原研药的打击或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国家带量采购余下的30%-40%市场以及十一城以外,原研药仍有可能保住一定市场。

  华海药业迄今是获批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数最多的药企。华海医药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岡慧向健康点表示,最终的市场效果还得看企业的策略,各家药企会根据各自的市场和产品情况作出选择。

  一位业内人士也向健康点表示,不同原研药存在不同情况。价格与仿制药相差不大的原研药可能会选择降价,从而争取试点城市的市场,而价差较大的原研药则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此次上海会议流传出的会议纪要显示,医保支付标准或将与药品中标价格实现统一。患者使用高于支付标准的药品,超出支付标准的部分由患者自付,引导医疗机构及患者形成合理的用药习惯。原研药和仿制药价差大的产品,给予2-3年过渡期,逐步实现医保支付价趋同。

  2015年发改委等7部门发布《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之后,发改委不再管药品价格,药品价格基于市场竞争价格形成药品支付标准。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早已取消,而截至目前,医保支付标准近两年还没有正式出台,处于“难产”状态。

  一位药品采购专家表示,一旦医保支付标准设立,高于支付标准的部分由患者自行承担,这对于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目前来看,不同企业会考虑采取不同的策略,是否降价仍取决于企业对其产品市场的评估。但医保支付标准仍不确定何时能出台。上述企业对此也有着同样的忧虑。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原研药,第一波影响会在此次国家集中采购中体现,而此后各地政府为完成采购量而做的行政干预将对原研药产生第二波影响,而医保支付标准的出台,则会是第三波。

  部分中标药品可能遭遇“低价死”

  对于产品已经获得稳定市场的药企,他们还有更深的顾虑。

  “对我们做一致性评价是一种打击”,这位企业负责人向健康点表示。她对国家带量集中采购持悲观态度。

  “还是拼价格”,该药企负责人说道,如果降价中标后,医生不愿意用,反而使用其他高价药品替代,对于已经在国内有稳定市场的这家药企来说,药品可能面临“低价死”、“丢失市场份额”,而其他未中标的,或者市场份额低的,甚至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高价药或许反而会获得一定的市场。

  以他汀类药物为例,此次国家集中采购的他汀类药品有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上述负责人表示,这两个药品低价中标后,医生可能会选用其他高价药替代,而这两类药品可能遭遇“低价死”。

  带量采购是此次国家试点的一大亮点。流传出的征求意见稿显示,在公布33类药品的同时,也公布了采购量。多位药企负责人向健康点表示,采购量低于预期。

  流传出的会议纪要显示,以试点城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据此与生产企业签订带量购销合同。而剩余用量的30-40%,各医疗机构仍可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其他中标、挂网品种。

  如何保证药品的量?流传出的会议纪要显示,对于不按规定采购、使用的医疗机构,在医保总额指标、地方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奖补资金、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保定点资格、国家及地方重点专科评定和复核、医疗机构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中予以惩戒。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品间替代是目前带量采购所遇到的难题。药品低价中标后,医生仍有其他可替代的高价药写进处方,而最后导致的是品种萎缩,进而行政力量会干预药品的品间替代问题。她认为,破解之道在于,应当在同一领域药品全部完成一致性评价之后再去做带量采购。

  对于此次公布的药品采购量,上述药品采购专家表示,医院更倾向于少报量,以便留有余地。但来自业内的专家则表示,此次采购量比较接近真实数据。

  该业内专家表示,此前上海在施行带量采购时,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一年的采购量。而在此期间,上海通过采取对未完成采购量的医院进行通报等一系列行政方式来督促医院使用中标产品。

  上述企业负责人则表示,中标后的实际销量,还得看政府的措施是否完全实施。但她也认为,如果中标后反而失去市场,对于企业进行一致性评价是一种打击。

  实际上,各地对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的倾斜政策也在陆续落地。

  今年8月9日在江西省医药采购服务平台上公布的江西省药品招采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显示,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同时,对于已有3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暂停未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的网上采购资格,也不接受未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的动态增补报名申请。而上海则是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口服制剂不予再注册。此外,辽宁、浙江等省份都发布了类似政策,有观点认为,这可能会引发更多地区“效仿”。

  此外,医保支付标准被上述企业负责人认为是解决“低价死”问题的一种办法。但无论是健康点采访的企业还是专家,都认为医保支付标准的出台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此外,有媒体预估,国家集中采购的药品价格降幅可能达到10%到40%。会议上透露出的消息也显示,医保部门希望国家集中采购“逐渐挤干药品价格中的水分”。业内人士认为,药品价格肯定会降,但降的是价格还是质量,仍是一个问题。降价的同时,药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可能反而会提升。

  信息来源:财新健康点

  海外医药周资讯

  CAR-T治疗新方向:自身免疫病与移植物抗宿主病

  对于某些B细胞相关的血液癌症来说,CAR-T疗法的疗效毋庸置疑。去年FDA批准了两款CAR-T疗法上市,许多制药公司在开始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但CAR-T疗法的临床应用依然面临着许多的障碍,比如毒性反应控制,实体瘤有效率低,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如何开发通用型CAR-T也是目前该领域的科研人员正在努力的方向。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小部分科学家也在尝试回答另一个问题:除了癌症,CAR-T疗法能否应用于其他疾病治疗领域?

  很多科学家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除了癌症,CAR-T疗法也同样有可能被应用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病以及器官移植引起的排异反应等疾病领域的治疗,而这也有可能开启CAR-T疗法的新的方向。

  在治疗癌症的CAR-T相关疗法中,医生首先提取病人的T细胞,这些细胞在经过改造并表达特定嵌合抗原受体之后会被回输到该病人的体内,从而识别并杀灭肿瘤细胞。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取得成功的疾病领域均为B细胞相关的癌症。

  然而B细胞在许多自身免疫病的病理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作用。B细胞分泌的某些种类的抗体有可能会结合健康的组织细胞,从而使这些健康的细胞遭受免疫细胞的攻击,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到目前为止,这些免疫疾病还没有治愈的可能,病人通常可以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但这些药物有可能会提高患者感染以及癌症的风险。

  因此一些科研人员也在尝试使用CAR-T疗法来治疗这类疾病。但与治疗癌症的CAR-T疗法不同的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CAR-T疗法并不需要清除病人体内的所有B细胞,而只要清除能够产生引发自身免疫病抗体的B细胞就可以了:通过使T细胞表达特定的CAAR(chimeric autoantibody receptors),使这些细胞能够识别特定的自身免疫性B细胞,从而将其杀灭已达到治疗该类疾病的目的。

  但即使是这类治疗自身免疫病的CAR-T疗法,使用的仍然是杀伤类的T细胞。而这类T细胞其实只是T细胞大军中的一员。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也在研究如何使用另一类T细胞:Treg细胞,并将其应用于CAR-T疗法。

  Treg细胞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这类细胞的存在也算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避免体内的免疫反应失去控制而对自身机体产生伤害。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实也是因为Treg细胞无法正

  在2016年的时候,加拿大的一个研究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表达嵌合抗原受体的Treg细胞能够抑制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这项研究证实了CAR-Treg这种治疗策略的可行性。

  前不久,一些CAR-Treg相关的I期临床研究显示该类疗法的安全性良好,而且也显示这类疗法能够延迟I型糖尿病的进展以及控制骨髓移植之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国内的CAR-T疗法同质化严重,如何进行差异化研究将会是该领域的许多公司未来面临的一个难题。或许专注于自身免疫病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会成为很多公司寻求差异化的新方式。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显著缓解疼痛非阿片类止痛新药获突破性疗法认定

  9月12日,专注于开发和推广新型非阿片类药物止痛疗法的临床阶段生物医药公司Concentric Analgesics宣布,其用于治疗术后疼痛的新药CA-008获得美国FDA颁发的突破性疗法认定。

  美国的阿片类药物成瘾已经达到流行病的程度,给多个家庭和社区的生活带来毁灭性打击。研发并推广能预防这一疾病的新方法势在必行。在手术后的情况下进行预防尤其重要,因为这可能是大众未能预见的造成处方止痛药滥用的重要途径。201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显示,有十分之一的患者报告在手术后对阿片类药物成瘾或产生依赖。2017年,美国共进行了超过1亿次手术,其中3000万次需要使用非处方(OTC)止痛药进行术后疼痛管理。我们急需开发安全有效的非阿片类药物替代阿片类药物,进行疼痛管理。

  ConcentricAnalgesics开发的CA-008是“first-in-class”的非阿片类药物,它可以迅速转化为一种强效TRPV1激动剂——辣椒素(capsaicin)。单次局部注射后,CA-008能通过选择性地使疼痛传导神经纤维脱敏,来提供持久的疼痛缓解,并且不会产生麻木或虚弱。在手术期间注射CA-008,有望帮助患者在术后恢复期消除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该药物于去年12月获得FDA颁发的快速通道资格。

  此次CA-008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得到了1b期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该试验是在接受拇囊炎切除术(bunionectomy)的患者中进行。在这项研究中,与安慰剂相比,使用曲线下面积为指标,最高剂量CA-008将疼痛强度降低63%,达到具有统计学显著和临床意义的疼痛强度降低。CA-008还在48h,72h,96h和120h几个时间点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疼痛减少。重要的是,与安慰剂相比,使用CA-008患者的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减少了近50%。此外,研究还显示,CA-008在所有剂量下都是安全且耐受良好的。

  “CA-008在临床开发的早期阶段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非常重要,它坚定地支持我们迄今为止在术后疼痛中所看到的令人信服的数据,”Concentric Analgesics首席执行官Frank Bellizzi博士说:“CA-008旨在提供具有临床意义和持久的疼痛缓解,显著减少或消除术后期间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我们期待与FDA密切合作,开辟一条快速通道,尽快将CA-008带给医生和患者。”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新型疫苗:Diprovocim与抗PD-L1抗体协同作用100%治愈黑色素瘤

  最近,来自圣地亚哥的斯普里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其他机构的专家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疫苗,这种疫苗与现有的免疫治疗方法联合(图1),不仅可以有效地对抗黑素瘤,而且还能预防治疗后的复发。这一结果发表在近期的PNAS杂志上,题为“Adjuvant effect of the novel TLR1/TLR2agonist Diprovocim synergizes with anti-PD-L1 to eliminate melanoma inmice”。

  小鼠模型中实验获得完全成功

  研究人员在一种恶性黑色素瘤的小鼠模型中测试了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所有的小鼠都接受了抗PD-L1抗体的癌症免疫疗法,但除此之外,它们还接受了不同的疫苗变体。

  Boger教授和团队将老鼠分成三组:一组皮下注射卵清蛋白,一组皮下注射卵清蛋白加上一种叫做Diprovocim的分子,第三组注射卵清蛋白和另一种佐剂明矾。

  Diprovocim可以诱导人类和老鼠细胞产生细胞因子(TNF & IL6),TNF的产生具有剂量依赖性。在人THP-1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中,EC50分别达到110pM和875pM;在小鼠原发性腹腔巨噬细胞和骨源性DC细胞中,EC50分别达到1.3pM和6.7nM。

  为了进一步了解Diprovocim的作用机制,研究者通过分析C57BL/6J野生型和缺陷型小鼠中TLR的组分,结果发现,Diprovocim靶向的是TLR1/TLR2,进而激活下游的MAPK和NF-κB信号通路。

  研究人员发现,接种卵清蛋白加Diprovocim同时进行抗PD-L1抗体治疗的8只小鼠,在54天内的存活率为100%。相比之下,接受免疫疗法和卵清蛋白的啮齿动物却没有存活下来。那些接受抗PD-L1抗体和明矾的疫苗的人在同一时期内的存活率是25%。

  疫苗可预防肿瘤复发

  小鼠模型中实验的完全成功,并不是研究人员兴奋的唯一原因。事实上,这种实验性疫苗还有另一个积极的作用--即保护身体免受肿瘤复发的困扰。

  与诺贝尔奖得主Bruce Beutler共同主持这项研究的Dale Boger教授说:“就像疫苗可以训练身体抵抗外部病原体一样,这种疫苗可以训练免疫系统去追踪肿瘤。”

  科学家们发现,当他们试图在第二组实验组中重新引入黑素瘤的肿瘤时,“这是不可能的”,Boger教授解释说:“这只动物已经接种了疫苗。”当他们在实验室进行更多的实验时,研究人员能够确定,Diprovocim能促进免疫系统产生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增强免疫反应来攻击和消除肿瘤细胞。

  Boger教授和他的团队也注意到,疫苗和Diprovocim可以很容易地运输,这就不需要直接注射到一个主要的癌症肿瘤部位才能发挥作用。相反,注射可以在肌内进行。

  在未来,研究人员希望继续试验这种疫苗,并确认在与其他类型的癌症治疗一起进行时,这种疫苗是否有效。

  TollbridgeTherapeutics公司拥有Diprovocim的专利,其由2011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Bruce Beutler和Dale Boger教授创建。

  信息来源:CPhI制药在线

  上市公司下周重点信息提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依然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09 天风证券 601162 1.79
  • 09-27 蠡湖股份 300694 --
  • 09-27 迈瑞医疗 300760 --
  • 09-26 长城证券 002939 --
  • 09-13 顶固集创 300749 12.2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