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蓝皮书发布:中国市场年均增速超5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卢常乐 上海报道
2018-09-20 17:32

《蓝皮书》预计到2020年,中国协作机器人的市场销量将会达到16500台,市场规模将突破18亿元。

2018年中国工博会于9月19日在上海开幕,期间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GGII)与优熬机器人公司联合发布了《2018年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便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规模年均增速在50%以上,大大高于传统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增速。

与此同时,据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1.65万台,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自2014年到2017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年均复合增速达到了69%。预计到2020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将达5.0万台,市场规模将突破84亿元。

市场迅速壮大

当前,全球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其中协作机器人的市场发展潜力更是开始凸显。

据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达到38.1万台,同比增长29.6%,创近年来历史新高值。其中协作机器人作为第二代工业机器人目前也正在迎来快速发展期,2017年全球销量达到1.65万台,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年复增速达到69%。

据了解,协作机器人越来越受市场欢迎,主要源于其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而言,具有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和使用方便等优势,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公司快速升级提升产能。

而对于国内协作机器人市场而言,近年来也逐渐进入到真正的高速市场化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4216台,同比增长83.3%;市场规模达到了6.3亿元,同比增长75.24%。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至2017年,协作机器人销量及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了91.5%和71%,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内市场的潜力与空间。

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罗焕塔表示,国内市场的崛起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关,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和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企业柔性化生产需求不断增强,协作机器人的运用将会成为提升社会生产力行之有效的手段。

为此,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院认为,未来3年,在市场需求及资本的推动作用下,中国的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20年,销量将会达到16500台,市场规模将突破18亿元。

四大发展趋势

对全球市场而言,自优熬机器人公司于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协作机器人产品“UR5”后,协作机器人市场便成为众多企业、资本追逐的领域。

截至2018年8月,全球有超过60家厂商已经进驻到这个领域之中。《蓝皮书》显示,全球市场中首款协作机器人面试的前三位厂商分别是来自丹麦的“Universal Robotics”(2008年)、美国的“Rethink Robotics”(2012年)和德国的KUKA(2013年)。

这其中,丹麦的优熬机器人无疑是当前协作机器人市场的“领头羊”企业。截至2018年6月,优傲机器人的全球装机量已经超过27000台,占据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份额近60%。

而国内厂商首发协作机器人的时间则相对滞后,最高在2015年由遨博、新松和达明三家公司发布。

《蓝皮书》显示,单纯从技术参数的角度来看,国产协作机器人在负载重量比、重复定位精度、重量、易用性等方面,部分技术指标已经接近国外厂商的水平。不过,在安全性、可靠性和长时间运行稳定性方面,则与国外产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其中,最核心的要素便是国内厂商在相关安全认证方面的不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厂商在安全认证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相对缺乏如欧盟CE认证、北美NRTL认证等核心指标。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相较国际市场而言,国内的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时间短,速度快,由此也造成产品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仍然有较大的追赶与提升空间。

当前协作机器人市场从导入期开始逐渐进入发展期,新晋厂商也逐年增加。表现在当前全球超过60家厂商中,市场逐渐开始分化为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及平台运营商等不同经营主体模式。

与此同时,限于协作机器人核心要素中的技术突破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也迫使厂商之间的合作密切程度开始逐渐加强,厂商逐渐根据自身的优势开始技术分化,并进一步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自身的技术实力与优势。

《蓝皮书》也指出,未来协作机器人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应用市场格局未定,服务领域或成新蓝海;协作机器人搭载AGV组成复合型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与各种柔性夹具的更多配合;深耕细分行业,创新产品是企业长足发展之道。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