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又火了,中国中铁(00390)今年中标的项目透露了什么秘密?

这些中标的重大项目对中国中铁来说也意味着未来可能释放的巨大收入增长空间。

基建板块又躁动起来了。近日发改委传出“加码基建”的信号后,A股港股基建板块集体强势反弹。

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18日下午,发改委表示,在坚决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发改委基础司副司长马强表示,力争再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保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稳定。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基建作为托底经济的重要手段,再次被寄予厚望。上个月,中铁总才刚刚宣布2018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将重返8000亿元以上,这次发改委强调发力基建项目,再次传递了基建提速的信号。中信证券指出,“托底经济还看基建动力,预计2018年基建增速会维持在10%至12%区间。”随着政策得以确认,基建扩张将升温,这也是市场押注基建板块的主要原因。

对于基建行业的公司,其收入通常可以从订单情况提前估计,在板块被热炒前,聪明钱也许早已通过最直观的数据看清趋势。那么,今年以来基建股的订单成色如何?接下来上市公司的订单能否达到市场预期?下面以基建板龙头之一的中国中铁为例进行分析。

新签合同增速放缓,中标项目大增

图片1.png

(资料来源:2017年中国中铁中报)

图片2.png

(资料来源:2018年中国中铁中报)

今年上半年,中国中铁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5268亿元,同比增长9.1%,尽管依然维持增长,但增速较2017年上半年的32.5%大幅放缓,其中公路及城市轨道交通新签合同额录得负增长。

中国中铁解释称,由于受上半年全国PPP项目规范清理和资管新规出台的影响,公司获得的PPP模式的公路工程业务订单减少。城市轨道方面则受上半年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批放缓,以及投资类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同比减少所影响。若按业务模式来看,该公司基础设施投资项目(PPP、BOT等)新签合同金额同比骤减40.7%至727.7 亿元。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虽然新签合同金增速放缓,但中标的重大项目却大幅增加。据披露,中国中铁上半年中标的重大工程项目(不含与地方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达到102个,而去年同期仅为49个,涉及项目的金额更是后者的近3倍。

图片3.png

图片4.png

今年年初至9月底,中国中铁共披露中标的重大项目126个,项目总金额2505.5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所披露的重大项目金额。而这是在海外重大项目数量及金额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取得的,反映国内的基建需求依然强劲。这些中标的重大项目对中国中铁来说也意味着未来可能释放的巨大收入增长空间。

融资放宽,项目有望加速落地

中标项目转化为订单,一看政府的审批进度,其次看资金。审批方面,前面提到发改委传递的信号已经很明确。

实际上,今年中报披露后,已经有基建公司向市场透露乐观的讯息。比如,中国建筑国际(03311)8月份表示,“政府正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新推出的PPP量还是不少。轨道交通的数字也开始上来了,很多城市之前暂停审批,现在轨道交通审批也在启动,我们也收到很多相关投资的信息。我们感受到地方进一步投资撬动的量不小,对完成我们1200亿全年目标很有信心。”

经济参考报援引内业指出,下阶段我国投资重点路径图已浮现,交通基建无疑担纲重要角色,无论是项目的数量还是金额都“挑起大梁”。预计年内启动的新基建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数万亿,投资拉动效应四季度将开始显现。

地方政府专项债是基建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历史数据来看,基建的融资直接决定着基建的投资。上半年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出现历史罕见的下滑,主要源于金融监管加强,资金链紧张,地方政府资金来源受阻。

但据中国铁建(01186)称,目前,资金链紧张的情况已有好转,资金相对宽松,地方政府也加快发债。

从最近发行的地方债数据看,确实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智通财经APP获悉,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上交所发行的地方债规模从1万亿元扩大到1.5万亿元。此外,9月17日,宁波市发行的90亿元地方债,全场认购倍数达到19.57倍,为今年以来上交所地方债全场认购倍数最高值。

另外,PPP项目的融资也将为基建补短板提供充足的资金空间。上半年PPP项目清库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而非叫停,合规范的PPP项目不受影响,比如中国铁建上半年PPP 项目带动的收入占12%,比工程承包本身拉动的要多。

经过一系列规范整改后,PPP进入平稳发展期,8月中国PPP成交量达到1806亿元,较前期有所回升。前三批PPP示范项目也已全落地,涉及投资额1.46万亿元。智通财经APP也注意到,今年以来,中国中铁投资类项目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从以上种种迹象可以看出,随着财政及货币政策转向,此前无法落地的项目将加速落地,直接促进上市公司订单的获取,此前基建投资下滑导致行业估值承压的情况也有望随之扭转。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