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用立法夯实疫苗安全底线

    作者:任然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4日 11版)

        【光明时评】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官网公布《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开始为期半个月时间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疫苗研制、生产、流通、预防接种、监督管理等环节作出了全流程规范。如疫苗质控达不到要求的公司将予以退市;受种者有权要求惩罚性赔偿等。

        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余音未了”的背景下,疫苗管理法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这无疑形成了一种治理上的呼应。疫苗管理法草案除了新增条款,也将原有分散在多部法律法规中的疫苗管理规定进行了统筹整合,由此形成一部专门的疫苗管理法规。这在提升法律层级的同时,也利于疫苗监管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为疫苗管理专门立法,对应着疫苗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更是因为现实中疫苗领域的失范现象多发,确实需要有更强的管理资源投入。如这次草案中的一些条款,强化疫苗上市后研究管理,编造生产记录等严重违法行为将被责令停产,确保接种登记信息准确、可追溯等,都能从长春长生疫苗安全事件中找到“出处”。就此而言,立法的现实纠偏意义显而易见。

        保障立法对现实的反应能力很重要,但是也得看到,在疫苗问题上,长春长生只是诸多乱象的集中体现,其中很多问题,在以往的疫苗安全事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露。那么,肯定立法对于典型案例作出及时响应的同时,也不得不让人深思,如果相关问题早一点得到正视和根治,或许就不至于让一家问题重重的疫苗生产企业一步步做大,直到发展到积重难返的地步才获得足够的公共性应对。

        科学治理,不仅表现在事后能够“吃一堑长一智”,更体现在可以防患于未然,“不以事小而不管”的自我净化能力。无论是药品还是食品领域,从疫苗到奶粉,相关安全教训可谓不少。很多问题不能等到憋出“大问题”才能获得全方位的应对,对于那些与公共利益关切极大,容易引发系统性公共风险的行业,从立法到执法就应该提前筑坝,夯实疫苗安全底线。

        在食药这类关系到民众基础性安全感的领域,很多管理经验其实是共通的,单个事件暴露的管理漏洞,也往往指向整个行业。这些都要求,在事后的教训总结和应对上,应该是系统性的、全链条式的,要能起到出一个窟窿堵十个窟窿的效果。

        事实上,这些年大部制改革的方向也体现了“共抓共管”的思维。如国家整合有关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职责,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完成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的集中统一;而最新一轮的机构改革更进一步,组建新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这种机构改革方向,其实为相近行业的管理,打通行政壁垒,实现教训、经验的共享,做到举一反三,提供了现实条件。

        可以说,无论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还是呼应管理机构改革的初衷,公共治理都不能再停留在过去“一事一议”和“追着补漏”的层面,而更应多一点预见性和提前做功课的行动力。事前多治未病,事中多协同管理,事后多全盘式的反思和纠偏,公共治理的效率、公共安全感的保障,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任然,系媒体评论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