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爱评论】潘广成:从《我不是药神》说起

2019-01-04 20:0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4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经济之声年度呈现《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本期推出: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潘广成。

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右)对话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潘广成(左)

  潘广成,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曾任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政策规划司司长、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董事会秘书。

  中国药品质量和可及性需要大大提高

  陈爱海:几个月前上映的一部电影叫《我不是药神》,几乎引起了全民的关注,它之所以吸引眼球,很显然是因为它戳中了很多人心中的痛点,因此我觉得今天我们进行这一场对话,来讲一讲医药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显得很有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概括地说,我们国家的药品行业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改革,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潘广成:《我不是药神》这个电影说明了在中国药品的质量和可及性方面需要大大地提高。现在来看,政府非常重视,特别是一些抗癌药零关税。四十年来,我国的医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推行改革方面,我们经历了推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还有实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还有推行执业药师制度。再一个,开展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评价,以及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等等。这些改革和措施,对中国医药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从数据看,197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医药工业的产值只有70亿元。但通过四十年的发展,到了2017年,整个医药的销售额达到2.98万亿元,增长幅度相当大。另一方面,我们的营业利润达到3519亿元,实现出口交货值达到2023亿元,这个增长幅度同样还是比较快的。

  制药行业必须以患者为中心

  陈爱海: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很重要的一个改革。我们国家是仿制药大国,有人说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我国而言,是补课也是创新,因为只有提高仿制药的质量才能淘汰落后的产能,也提高仿制药的竞争力,临床上才能实现原制药替代。这样的话既能降低医药总费用的支出,因为原创新药也就是原研药是很贵的,又能保证老百姓的用药安全,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潘广成:从所有药品的特点来看,一个是安全,第二个是有效,第三是可及,第四是质量可控。中国是仿制药大国,90%以上都是仿制药,所以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对于提高药品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药品的科及性方面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我们老百姓来讲,一是提高全行业的质量意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这是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二是促进我们行业的转型升级,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第三是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增强品牌名誉、美誉度,增加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医药行业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病患者,就是满足病患者的需求。  

  所谓可及,就是老百姓需要的药我能够满足供应,主要是在保障供应方面。前提一个是安全,一个有效,另外能满足他的需要,这是我们医药行业基本特点。

  陈爱海: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生产的大约95%的化学药品都是仿制药。有人说,仿制药虽然能让我们“吃上药”,但是并不能代表让我们“吃上好药”,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如果是的话,那我们的医药行业还能做什么?

  潘广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对。从仿制药来看,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包括发达国家,现在也大量地采用仿制药,关键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一定要比较高,这样才能满足他的需要。仿制药做好了,患者也能“吃上好药”。从第二点来看,我们要从设计、研发、生产、流通各方面,要全生命周期地进行质量监控,保证药品的质量,才能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三是要做好药品上市以后安全的再评价,使药品质量保持稳定提升。上市以后的再评价非常重要,出现问题了我们要及时地改进、提高,这样就使药品在整个周期当中老百姓一直能吃放心药。

  陈爱海:再看原研药。有些人要吃原研药就是因为觉得它效果好,但原研药很贵,所以有一些重症患者为了用上原研药,往往要做好倾家荡产的准备。这种故事我们在电影、电视剧、小说里,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从目前咱们中国的制药行业来说,这种问题有解决方案或者思路吗?

  潘广成:国家对这个问题非常地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个就是加快专利药、原研药到期以后的仿制。第二,积极进行价格谈判,通过医保的价格谈判,降低原研药的价格。第三,就是扩大抗癌药的进口,采取零关税的政策。这样对这些抗癌药也好,原研药也好,在满足供应方面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医药行业由大到强唯有创新

  陈爱海:目前我们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创新案例?

  潘广成: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代表,证明我们中国的医药创新得到了国际的基本认可。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也有一批创新型企业的一些一类新药,得到了国家的审批,包括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再一个就是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以这些为代表,证明我们中国的医药创新进入了新的阶段。

  陈爱海:全国比较有规模的制药企业大概有哪些?

  潘广成:整体来看,咱们的规模去年是2.98万亿元。中国制药工业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类是化学药占50%,它包括化学药的原料药和制剂占50%;第二类是中药,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占30%;再一个就是生物药,包括疫苗和血液制品,占10%;第四类是医疗器械,包括医疗设备、卫生材料,占10%。这样构成整个中国的医药产业。另外,目前咱们规模比较大的,像中国医药集团,它去年的销售额在3500多亿元,有工业,也有商业,它在世界500强排在第194位,中国500强排在25位。大的集团除了中国医药集团,还有华润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这都是比较大的。单个工业企业来看,像扬子江药业,去年的销售额在700多个亿。还有华北制药、石家庄制药等等,整个前100强的企业能够占到整个医药产值的50%左右,但是产业的集中度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

  陈爱海:为什么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潘广成:因为我们国家现在有接近5000家制药企业,存在的问题还是“小”“散”“乱”,提高集中度以后,才能提高竞争力,参与国际的竞争,现在来看这方面需要通过联合重组,我们的企业需要进一步地扩展规模。

  陈爱海:当前我们中国的医药行业,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潘广成:中国是制药大国,还不是制药强国,由大到强,唯有创新。创新加合规,将是我们今后中国医药发展的一个主旋律。从这方面来看,第一是要实施创新驱动,促进科学发展。第二是要保证药品质量,守住道德底线。第三是要强化信用建设,合规生产经营。第四是要开展药品追溯,做到去向可查可追。第五是加强环保治理,坚持绿色发展。第六是加强国际交流,做大做强产业。我想通过我们医药行业不懈地努力,中国实现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转变,这一天一定能够早日到来。

编辑: 杨璇铄

【爱评论】潘广成:从《我不是药神》说起

经济之声年度呈现《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本期推出: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潘广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