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有个淀山湖 | “包邮区”如何更好融合

澎湃新闻记者 董怿翎
2019-01-17 14:4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青浦区已向快递企业提供了用地1400余亩,并编制了《青浦区快递物流产业“十三五”规划》以促进产业发展。 澎湃新闻  张泽红  制图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下,依然热火朝天、增速强劲的行业大概就是快递了。”这是2018年双十一前夕,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万里智库秘书长赵悦到圆通速递位于上海青浦的公司总部调研之后的感受。

据上海市邮政管理局提供给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显示,2017年长三角快递业务量完成146.5亿件,占全国的36.5%,年均增长36.9%,业务收入完成1945.3亿元,占全国的39.2%,年均增长31.2%,量收增速均高于规划预期速度。

关注长三角地区快递物流的发展,很难忽略上海青浦区在其中的重要性及作用。目前,全国快递服务量中近70%是总部在青浦的企业投递的。全国七家上市企业中有五家总部坐落在青浦。区内共聚集快递企业88家,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企业48家,全国和区域快递总部14家。

澎湃新闻  龚唯  制图

“选择青浦有它(行业)的历史条件。”上海市快递行业协会秘书长高镇海说,“青浦是快递行业发展的高地。”

“快递重镇”

青浦位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地带,东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毗邻,西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昆山市,南与松江区、金山区及浙江省嘉善县接壤,北与嘉定区相接。在这里安营扎寨对快递物流企业来说无疑提升了货物流通的便捷度。

企业在青浦聚集除了地理优势,也与行业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1994年,申通快递的前身“神通综合服务部”开始在上海市内设点。那时,距离这支几人团队在杭州成立只有一年。“浙江省当时要出口,海关的单据是通过上海走的,所以许多企业托人送报关单到上海,这就形成了快递的雏形。”高镇海回忆道,“企业到了上海以后感觉市场太大了,就索性安营扎寨。”1999至2002年间,同为“桐庐模式”的韵达速递、圆通速递、中通快递先后在上海成立。

“民营快递在中心城区走航空件不方便,就在虹桥机场附近租了房。后来虹桥机场附近动迁建二号航站楼,他们租不到房就往青浦走了。”高镇海解释,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递业务快速扩张,企业建设大面积操作场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当时,只有工业化程度不高的青浦区愿意拿出土地。

2006年以后,民营快递企业陆续将企业总部设在青浦或在这里布局。据公开数据显示,青浦区已向快递企业提供了用地1400余亩,并陆续编制了《青浦区快递物流产业“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以促进产业发展。

产业的聚集吸引了一批外来务工人员到青浦,带动了周边餐饮业和文化设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为青浦的税收带来了虹吸现象。“分拨中心本身的收入是很低的,只是仓储的话投入产出可能比农业还低。”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副教授赵一飞指出了总部结算功能的重要性。

2017年度,申通快递为青浦区纳税第一名企业,其他几大快递物流企业也均在纳税百强优秀企业名单中。在2018中国快递论坛上,青浦政府表示到2020年,目标打造一到两家年业务收入超千亿、三到四家年业务收入超五百亿和多家业务收入超百亿的总部快递企业。

区域化管理的困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1月11日至16日期间,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邮(快)件18.82亿件,同比增长25.8%。面对每年不断上升的快件量,快递物流的运速必须有所提升,这就离不开完善的交通网络以及相关政策上的互联互通。对此,在圆通速递工作了七年的支线司机顾用辉颇有感触。

来自南通的顾用辉目前常驻青浦总部,主要在长三角城市间往返。通常晚上十一点半,他开着9.6米的载货车,拉着54个立方的货,与其他百余辆去往全国各地的大卡一起出发,次日夜晚再载着快件返回青浦。

“嘉绍大桥、杭州湾大桥修建后更方便了。以前有的地方没支路,后来都修到了。路好了以后亮化工程也好了,2012年我们开始跑的时候,有的路根本没灯。”道路的改善是顾用辉对长三角发展最直观的感受。“以前去南通要两小时四十分钟,现在两个小时就能到了。”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合作步伐加快,首先是“交通一体化”。目前,上海与江苏和浙江对接的道路分别有24和15条。2018年,在与江浙两省对接的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骨干网络布局已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上海计划推进9个省界断头路项目,进一步实现与江浙两省的无缝对接。

2018年11月中旬,项目之一的叶新公路新建工程正式开工。叶新公路连接上海金山区与浙江嘉兴市,建成后将有效改善上海向西对接浙江的通道偏少的现状。

上海、江苏和浙江都属于“包邮区”,由三地共同打造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指出,到2020年,力争长三角地区内快递重点城市间 12 小时送达、其他城市间 24 小时送达,高于重点快递企业国内重点城市间48小时送达的目标。

对于未来提升区域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高镇海认为交通依然是切入口。目前,各省市对于高速公路的收费的标准不同。以一辆10吨至15吨的货车为例,上海、江苏、浙江的收费标准分别是每公里1.315元、1.1元、1.60元加20元入口费。

顾用辉也表示,虽然路程上节省时间后过路费会有减少,但是从整体行车费用上来说没有感受到有优惠。“现在快递一个件的利润很低,而运输主要靠货车,交通占成本很大一块。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各地政府是否可以统一有一些减免以支持行业发展。”高镇海说。

此外,快递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也面临缺乏统一规划带来的挑战。“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显示,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推进了快递行业的空间优化工程:上海完成了快递园区优化建设的专项规划,确立了 “三片两园多中心”的设施空间布局;江苏全省快递物流园区达26个;浙江萧山长三角快递物流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总规划面积1300亩。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快递设施体系规划图。澎湃新闻  张泽红  制图

但是,“规划”对各行政区域园区在长三角快递产业中扮演的角色尚未有明确定位。 同时,快递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布局及现行《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各地入驻。

“区域化管理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货物其实不会从江苏和浙江就近到青浦来。比如说苏州吴江的货物都是调去昆山,再从昆山过来,走了个三角形。”赵一飞指出,“在快递公司没有按照长三角的布局来规划自己的物流模式的前提下,长三角物流一体化很难。”

推进共享发展依然是所有参与方最重要的课题。但是未来长三角快递业发展的蓝图并不仅限于公路网络,还包括对高铁网、机场群等区域资源优势的利用。

长三角快递物流产业蓝图

2018年12月24日,由圆通投资的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工程举行工程奠基暨配套工程开工仪式,意味着圆通将成为继顺丰之后第二家拥有自建机场的国内快递企业。

圆通航空董事长苏秀锋在给澎湃新闻的书面回复中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是对目前已经饱和的上海、杭州机场未来业务增量外溢的最佳承接平台,两小时地面车程覆盖9000万高消费的区域市场和全球最强的制造业集聚区,是实现理念、产业、基础设施、政策‘四个接轨’的有力支撑。”据悉,该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首期投资约66亿元人民币,占地约1500亩,建设工期拟定为三年。

“企业已经成为探路兵,走在了市场和规划的前面。”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嘉兴也是赵悦调研中的重要站点。嘉兴作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的 “桥头堡”,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嘉兴机场距离虹桥机场仅90公里。“上海举办了2018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放大了进口的窗口效应,会有越来越多国际商品和跨境电商涌入。”

据青浦区政府公布数据,2017年全区跨境电商保税进口订单突破100万单,较前一年增长约11倍,交易额近4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市第二位。2018年9月,国务院批复上海青浦出口加工区整合优化为青浦综合保税区。11月,第一届国际进博会之后,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正式开业,为全球企业提供展览展示、商品交易、贸易及供应链支持等服务。

同时,长三角地区航空、铁路及航运的布局也将帮助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各省市正在提高跨境寄递能力。例如,顺丰开通了江苏省内首条跨境全货机航线;浙江局也正在加快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跨境电商寄递物流的配套项目建设。

自习近平总书记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区域快递物流产业发展的蓝图正在变得更清晰。2018年12月初,长三角区域中欧班列资源统筹协调会在杭州召开,共享现有建设成果成为会议“六点共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货运运输作为一个突破口,打开之后,就会形成相关的配套产业,拉动人才和技术的聚合”在嘉兴的调研中,赵悦看到了打破现有瓶颈的契机。“基础设施聚合不仅仅为周边的一市三省进一步服务。长三角将来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窗口。”

“这不能是独唱,而是合唱。”正如赵悦所言,平台的搭建、机制的建立将会是未来引导各方积极参与、协同发展的关键。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