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泽电力高层大换血 煤电一体化发展再获助力

2019-02-13 15:36:21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郭瑞坤

  上证报讯  随着本月初临时股东大会上投票通过,漳泽电力顺利完成了高层调整,随着刘文彦、赵新炎、渠贵君等新一届董事会人选尘埃落定,公司意欲在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战略上发力的目的亦浮出水面。

  2019年1月初,文生元、胡耀飞、叶宁华、王志军、刘畅等漳泽电力前任董事、高管的集体辞职,引发市场对于公司作为山西最大省属国有控股电力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关注。公司高层调整并没有让市场等待更多的时间,本月初的股东大会上,刘文彦被选举成为公司新一任董事长,赵新炎、渠贵君任副董事长。渠贵君同时任公司总经理,董事会同时聘任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副总经理等一系列高管人选。

  公开资料显示,漳泽电力董事、高管等新一届领导班子人员均在煤电行业深耕多年,尤其是在坑口电厂、煤电一体化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以此次履新漳泽电力董事长的刘文彦为例,其在业界有“山西煤电第一人”之称。1965年9月出生的刘文彦,1985年进入煤炭领域以来,从基层技术员做起,在煤、电行业深耕34年,为同煤集团向煤电双主业、煤电联营的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主持建设的同煤集团塔山2*60万千瓦坑口电厂开创了全国、全省煤炭企业办大电厂的先河,成为当时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坑口电厂,创出了同类机组煤耗全省最低、盈利水平全省最高、机组负荷率全省最高、机组连续运行周期最长的“四个全省之最”。也成为山西煤电一体化的“试金石”,为山西全省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此外,副董事长赵新炎、渠贵君以及新任高管均在电力、煤炭行业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公司表示,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合专业结构合理、管理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精湛,而且对煤电行业的发展历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对漳泽电力未来的煤电一体化战略有着共同的认知,对公司经营管理有着明确的目标,这将为漳泽电力健康可持续发展集聚新的动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漳泽电力是山西省较早建设的火电企业,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2年随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成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控股的以煤电为主的区域性电力企业。2012年与同煤集团所属电厂重组整合,成为由同煤集团控股,向煤电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全省最大规模的火力发电企业。漳泽电力拥有目前全省装机容量最大、技术先进的2*66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煤电一体化的2*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国内首座脱硫废水零排放示范机组以及2*100万千瓦在建煤电机组。目前发电总装机容量1042.45万千瓦,火电装机902万千瓦。漳泽电力旗下在建的漳泽发电厂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改扩建项目、同华发电公司二期2×660MW超超临界机组扩建项目,以及已投入运行的河津发电分公司、临汾热电、侯马热电分公司等都具备就近配套煤矿的基础和条件,兼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不过受困于原材料涨价等市场环境影响,漳泽电力近年来主营业绩表现并不理想。2018年漳泽电力实施蒲洲发电分公司低效资产的剥离和非主业金融资产的转让,目的正是优化公司资产结构,为“腾笼换鸟”做准备。2018年12月14日发布的拟公开摘牌收购华润电力(唐山曹妃甸)有限公司39%股权的公告,已经释放出积极的市场信号。除了战略层面,漳泽电力还着重强调公司内部管理,通过挖潜降本增效,降低期间费用、降低煤耗,提升煤电主业核心竞争力。2017年漳泽电力燃料费用占营业总成本的47.43%,财务费占10.97%。燃料成本主要与机组煤耗和煤炭价格有关,现在全国同行业平均供电煤耗312克/千瓦时,最先进煤耗水平是272克/千瓦时,漳泽电力的火电机组供电煤耗为314克/千瓦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最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财务费用在营业总成本里排名第二,主要是因为资本结构不合理。

  根据1月底漳泽电力发布的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8年净利为2.74亿元-3.53亿元,同比扭亏,上年同期亏损15.56亿元。此次业绩扭亏主要系公司转让山西漳泽电力蒲洲发电分公司全部资产及负债,转让收益为8.99亿元;公司出售持有的大同煤矿集团财务有限公司20%股权,转让收益为2.2亿元。

  漳泽电力此次班子调整,亦可视作是非常时刻采取的非常措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公司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战略实施的需要——根据媒体报道,2019年1月16日,漳泽电力控股股东同煤集团董事长郭金刚在同煤集团全体会议上提到,“十三五”后两年同煤集团要向漳泽电力、大同煤业两个上市公司“装项目”。同煤集团对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的高度重视亦可见一斑。业内人士指出,抓住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双重机遇期,漳泽电力此番“大换血”和煤电一体化战略的大力推进,无疑有助于漳泽电力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平台优势,通过多种资本运营手段为电厂争取、就近配套煤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煤电一体化,进而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郭瑞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