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因美回购案被恒天然代表否决,后悔合作的双方还将博弈多久

恒天然与贝因美的纠纷仍没有终结的迹象。5月15日,贝因美对外披露股份回购议案,而代表恒天然方面的公司董事蒲瑞安否决了该议案所有的子议案。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理由合理,但是也可以发现双方的矛盾仍未缓和。

无独有偶,近期,贝因美创始人、董事长谢宏在贝因美“摘帽”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后悔引入恒天然,也后悔贝因美的上市。他直言:“引进恒天然是最后悔的决定,中外企业理念差异巨大,恒天然的决策效率低下,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消费品市场反而拖累了贝因美。”

蓝鲸产经记者向谢宏询问贝因美与恒天然的合作关系是否会有所变化,他仅回复记者:“目前公司只想安安静静做事,把市场抢回来、业绩做上去。”

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乳制品行业陷入三聚氰胺恶性事件时,贝因美独善其身,一时间风头无两,但是上市后却逐步走上下坡路,并且还将二股东恒天然拖入泥潭。也正是因为业绩问题,导致双方反目成仇。目前,两家企业都在各谋出路,贝因美引入国资、变身国家队,恒天然则发力餐饮市场,似乎有借此弥补贝因美带来的亏损的意味。至于二者今后的合作关系将走向何方,仍需关注。

谁的悔意更大?

贝因美引入恒天然后,双方对合作伙伴似乎都“不甚满意”。

此前在贝因美引入国资战投时,业内认为此举预示着贝因美与恒天然分手在即,谢宏却在其个人朋友圈表示“双方未来会互利共赢”。而如今谢宏又直言对引入恒天然的失望,以及对恒天然的责怪,其真正的想法令人难以捉摸。

针对谢宏的表态,恒天然方面向蓝鲸产经记者表示,作为股东,恒天然并不介入贝因美的日常运营,贝因美的业务发展未能达到预期,在改善业绩方面也采取了努力。目前恒天然正在对贝因美这一投资进行战略复核,工作仍在推进中。

对于自己此前的言论,谢宏则向蓝鲸产经记者表达个人观点,“世上没有后悔药。既然已经发生,也只能去面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表示,“目前公司只想安安静静做事,把市场抢回来、业绩做上去。”

其实,谢宏后悔引入恒天然,而恒天然入局贝因美也并没有得到太多好处。据了解,恒天然在2015年以每股18元的价格收购贝因美18.82%的股份,但近年来贝因美股价下跌,截至5月14日收盘,贝因美股价仅为每股6.02元。

对于恒天然入股贝因美,有接近恒天然的消息人士曾向蓝鲸产经记者表示,恒天然投资贝因美最大的期待就是贝因美帮助恒天然把“安满”这个品牌做好,因为恒天然上海总部销售“安满”时,业绩较差。

蓝鲸产经记者查询数据发现,2017年上半财年,恒天然和贝因美的合作关系使中国业务增长,“安满”奶粉在上半财年的销量增长超过20%。由此看来,贝因美并未负恒天然所望,在经营“安满”期间使其实现较高的业绩增长。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引入恒天然当年,贝因美的业绩确实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好景不长,2016年和2017年该公司净利润出现亏损,并直接导致恒天然业绩出现亏损。

彼时,恒天然在一份声明中指出,作为贝因美的投资者之一,对于贝因美长期以来的业绩表现极度失望。随后,恒天然在2018财年中期业绩报告中直接披露,对贝因美的投资减值为4.05亿新西兰元。

恒天然原CEO施耐德曾表示,“很显然,重新下调我们对贝因美的投资价值,无法为我们的股东和信托证券持有人所接受。直截了当地说,对贝因美的投资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如果我们更早地知道现在的情况,可能我们过去的做法会有所不同。”

业内人士向蓝鲸产经记者表示,种种迹象都表明,合作双方在经历了极其短暂的蜜月期,即进入了相看“两厌”的阶段,与其“后悔”和相互责怪,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解决问题,“不过从当前的状态来看,双方终究会终结合作,只不过都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

贝因美演绎“上市有风险”

据了解,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诸多乳制品企业涉事,甚至直接消失在消费者的视野中,贝因美作为少数没有卷入其中的奶粉企业,在收获消费者信任的同时,也使企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图片来源,贝因美招股说明书)

蓝鲸产经记者查阅贝因美业绩发现,在未上市时,该公司业绩一直飞速增长。2008年-2010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38亿元、32.45亿元和40.2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09亿元、3.76亿元和4.22亿元。

而上市后,贝因美业绩便开始出现大幅变动。2014年,该公司净利润从2013年的7.21亿元骤降至6889万元,同时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从2.10亿元下降为-1.88亿元。此后,贝因美虽然在2015年使净利润上升到1.04亿元,但是好景仅维持了一年,2016年、2017年净利润便迅速跌为负值。

至此以后,贝因美的业绩更是一落千丈。由于2016年度净利润为负,如果2017年度继续亏损,该公司股票交易将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但是2017年业绩仍未有起色,该公司将此归咎于主业持续受到配方奶粉注册制过渡期间市场混乱等因素的影响。

而为了避免被ST,保住上市公司地位、保护股东权益,贝因美为改善业绩频繁出售资产。资料显示,2017年9月,贝因美向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等关联方出售贝因美(安达)奶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评估值为1.8亿元;12月21日,拟将位于杭州、重庆、北京等地的22套房产公开出售给非关联方,评估总价合计1.04亿元,预计产生收益约为3560万元。

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助其规避披星戴帽的命运,由于2017年的继续亏损,2018年贝因美股票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成为ST股票。

紧接着,为避免继续亏损而退市,贝因美继续通过出售旗下资产来改善业绩。结果还是令各方满意的,该公司在2018年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11.36万元,同比增长103.89%;但是扣非后的净利润为-2.17亿元,也就是说,其盈利并不是依靠主业。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蓝鲸产经记者表示,上市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贝因美上市从本意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上市的时候,自身的综合实力并不是很强,并且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运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发展,都是有风险的。

各寻出路,分道扬镳迹象明显

也正是由于业绩的不理想,贝因美与恒天然的关系越来越差。

此前,贝因美为回笼资金出售豆逗子公司的议案,因为代表恒天然方面的董事朱晓静、Johannes Gerardus Maria Priem投出反对票,而被董事会否决。并且,在贝因美2017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中,上述两人“不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表态,也引发了业内的诸多遐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恒天然大中华区总裁朱晓静因个人原因辞去贝因美公司第七届董事会董事、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和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任何职务。朱晓静的辞职,也有业内人士提出“是否代表恒天然逐步退出贝因美”的疑问。

随着矛盾的有增无减,双方也开始了各谋出路。

在2018年年末,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所持有的贝因美520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合计占贝因美总股本的5.09%),协议转让给长城(德阳)长弘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转让价款总额为2.84亿元。贝因美方面称,此次股权转让将有利于贝因美借助长城国融的专业优势和资金优势,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寻找并抓住婴童产业领域的投资机会。

彼时,有评论指出,贝因美引入国资是为了向恒天然施压,使后者退出贝因美。但是,谢宏本人出面否认这种说法,并在其个人微信朋友圈中表示“我们要互利共赢”。

此外,贝因美为增加新的业务增长点,拟与Bubs Australia Limited及其关联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从事Bubs羊奶及有机牛奶婴幼儿配方粉和有机婴幼儿食品的销售与推广。

恒天然方面则是拿回“安满”品牌的销售与营销工作,在贝因美辞职后的朱晓静将会专注于恒天然大中华区的业务发展以及恒天然在华牧场的运营。

此前,恒天然对外披露2019财年中期业绩报告称,恒天然大中华区消费品牌部在上半财年销量增长29%,其中,孕产妇及婴幼儿奶粉品牌“安满”销售额则实现108%的增长;大中华区餐饮服务部对经销商及直供客户的销量增长52%,其中淡奶油增长43%,奶油芝士增长50%。

值得关注的是,朱晓静为餐饮业务多次站台,她向蓝鲸产经记者表示,“从增长上来说,餐饮服务部和消费品牌部都是有很高的增长,餐饮部和消费品牌部近几年是以双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尤其是餐饮服务部对量的贡献非常大。”

有业内人士指出,双方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为自身业绩努力,这是积极的事情,从双方种种动作上看,确实有即将分手的趋势,但是恒天然是贝因美的第二大股东,如果退出会有相应公告。

“谢宏的后悔应该是出自自身压力,因为从目前贝因美的业绩来看,并不是依靠主业发力,而是通过一些非经常性损益,贝因美总经理包秀飞此前为贝因美制定诸多策略,可以通过半年报对其进行观察,策略是否真的有效。”该人士向蓝鲸产经记者指出。(蓝鲸产经 杨泽世yangzeshi@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