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湾区“超牛”实验室动工,有望让汽车电池续航增40%、成本降3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杜弘禹 广州
2019-06-17 19:03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重点推进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试,这一项目未来将使汽车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提升40%、成本下降30%。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正以看得见的速度配置和提升。

6月17日,东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第二批重点项目集中动工。这批重点项目总投资额高达391亿元,年度投资45亿元。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并由中科院院士王恩哥担任理事会理事长,也是广东省重点布局的首批4家省实验室之一。

这家实验室究竟有多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该实验室正重点推进其中的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试,这一项目未来将使汽车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提升40%、成本下降30%,这还只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众多创新项目和探索方向之一。

解决高端材料“卡脖子”问题

位于东莞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毗邻中国散裂中子源,后者是中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也是世界第四台散裂中子源,被誉为“超级显微镜”,更在材料科研创新领域堪称“神器”。

以此为依托建设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总经费预算约120亿元,首期计划投资经费超过50亿元,目标定位为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研中心。

未来建成后,该实验室主体建设框架包括四个核心板块,分别为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板块、创新样板工厂和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并将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核心布局。采访对象供图)

其中,前沿研究板块,主要针对我国在信息、能源、国防军事、生命健康、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在高端材料需求方面的“卡脖子”问题,开展长期性持续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材料科学前沿基础研究,实现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原始性重大突破、攻克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破解关键领域重大科技难题。

创新样板工厂方面,将致力于推动实验室的产业技术研究与产业转化,通过将实验室科技成果在样板工厂内进行小、中试孵化,并适机与社会资本结合,持续培育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新材料高科技企业,实现实验室对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供给。

据介绍,目前该实验室已引进创新样板工厂科研团队18个,包括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新工艺及产业技术中试示范、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试线建设、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新型无机纤维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仿生冷冻保存材料等。

作为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试线建设项目负责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产业化委员会主任黄学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项目核心为研发高电压镍锰酸锂电池材料,作为下一代电池材料,将通过高电压方式实现电池续航里程提升40%,同时成本可下降30%。

“未来国家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后,这种电池的使用能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黄学杰介绍,该项目已研发多年,验证了一些指标,未来将通过在此的样板工厂对材料指标进行全面考核。

“这里有优质平台、高端设备能支撑我们做出材料,进驻一年多来,我们已从最早的日生产几克到现在公斤级,今年四季度将做到50公斤,面向企业应用检验。”黄学杰说。

南方光源基本确定落户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拥有堪称“豪华”的专家阵容。

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原副院长、中科院院士王恩哥为该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等组成国际顾问委员,中科院物理所汪卫华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为陈东敏,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的大背景下,科技自立,时不我待,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王恩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接下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要将面向重大技术领域持续攻坚,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为早日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

将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走向市场;

将强化顶尖人才的引进培育,继续优化完善实验室的人才流动和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从全世界范围大力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

将发挥交叉科学的创造力。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定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一张靓丽的名片。”王恩哥说。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规划图。采访对象供图)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表示,2017年广东以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启动省实验室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它的高水平建设对提升广东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推动东莞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了解到,东莞正谋划依托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并配套南方同步辐射光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50余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作为该市的科技创新高地。目前,南方光源已基本确定落户中子科学城,按计划将在年底正式动工。

东莞中子科学城还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正谋划成为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和示范区域。

当天,东莞一共集中开工项目30个,总投资391亿元,年度投资45亿元。东莞提出,今年计划分季度举行四次集中开工活动,力争推动100个以上,总投资超1700亿元的项目动工建设,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截至5月底,东莞重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5%,同比增长20%。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