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科技快车” 偏远农业园区迈向现代化

2022-08-11 20:57:3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文/图

8月11日,烈日当空,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层层梯田上涌动着绿色的稻浪,不远处的山坡上,“鱼米之乡”四个大字赫然醒目。

“稻渔综合种养,亩增收3000元以上。”宣汉县袁军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袁军介绍。

宣汉县是典型的山区丘陵大县,境内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总体地貌。克服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去年该县入选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宣汉县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偏远山区如何利用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8月10日,科技支撑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现场观摩会在宣汉县举行,来自省内各市州的农业专家、部分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参会代表走进当地现代农业园区,观摩农业提质增效的新技术、新模式。

科学的稻渔综合种养,稻田亩产值翻番

走进位于鸭池村的宣汉县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参会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在稻田一侧,留出了一条“L”型水沟。“我们实行的是稻渔综合种养,田里种水稻,水沟里养着鲤鱼和鲫鱼。”袁军介绍,国庆节后,这些鱼就能上市,每亩至少可产鱼50公斤,按30元/公斤计算,仅卖鱼的收入就有1500元。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稻渔沟坑占比不超过10%,其余全部种植水稻。“我们不打农药,化肥也用得少。”袁军说,鱼的排泄物可以作为天然肥料,为了鱼儿的安全,防治稻田病虫害会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手段。

通过生态种植和养殖方式,米质更好,价格自然更高。“过去卖稻谷,一般卖到3元/公斤,现在我们加工成大米,还注册了‘鸭池稻鱼香’品牌,大米可以卖到10元/公斤以上。”袁军说,按每亩产大米325公斤算,产值可达3250元,每亩大米和稻鱼的综合产值就是4750元。

农田效益增加,离不开科技助力。近年来,园区与四川省农科院、达州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推广应用绿色增产新模式新技术。“现在园区大规模种植的就是省农科院培育的水稻品种‘川优6203’,米质优、产量高。”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指着田里的稻穗介绍,现在水稻已进入灌浆乳熟期,长势良好,预计8月底就能收获。除了向当地推荐优良品种,农业专家们还会下田指导,从育秧、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提供服务。

种养循环模式,让“南方第一牛”的产业链条“活”起来

8月10日,宣汉县大成镇的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内,整齐排列的牛舍内,上千头蜀宣花牛正在啃食饲草,这些牛体型壮硕,身上还有黄白相间的花纹。

“蜀宣花牛被誉为‘中国南方第一牛’。”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草食家畜研究所所长易军向参会者介绍,蜀宣花牛是由宣汉县与省畜科院历经30余年共同培育的牛新品种,于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是黄河以南地区首次培育出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填补了中国南方、四川无培育牛品种这一空白。

“它的优势在于生长发育快、乳肉性能佳、抗逆特性强。”易军说,目前该品种已推广到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外地区和省内近20个市(州)。

凭借着独特的牛产业基础,宣汉县已建立“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种养循环模式,让产业链条“活”起来。

“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在养殖端,大成镇已高标准建成规模化养牛场31个,同时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由农业专家提供科技服务,让肉牛养得好。

还要让牛吃得好。在位于大成镇瓦窑村的园区核心区,一路上都是茂盛的牧草。“省农科院已培育出一批适宜川渝丘区种植的饲草新品种,并在园区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技术、青贮饲料加工利用等技术。”省农科院资环所饲草与绿肥研究中心主任朱永群介绍。

利用科技,从肉牛养殖到牧草种植,园区构建起了一条生态种养循环链条。园区内,牛舍产生的牛粪成了“宝贝”。“这些是很好的有机肥原料。”大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内已引入有机肥生产企业,可消纳园区26家、周边13个乡镇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污,这些畜禽粪污还能种植牧草,再用作牛的饲料。

园区内种植的牧草

2021年,园区主导产业“蜀宣花牛+牧草”产值达10.7亿元,还被评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下一步,园区将建设完善蜀宣花牛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户增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