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政策推动,汽车用再生塑料需求向好

来源: 作者:石蓝 2024-05-07 17:29:18

  导语

  随着汽车行业发展,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百姓家庭中,其保有量和报废量也将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尤其在双碳政策及各类鼓励使用再生塑料的法规出台后,再生市场必将开辟一片新的领域。当前已有不少聚合物公司和改性企业将目光瞄向了车用再生塑料,预计未来汽车用再生塑料需求向好。

  汽车产销量逐年提升,推动塑料需求

  近几年汽车行业内外需皆呈稳中向好态势,销量和出口量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尤为亮眼。汽车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升,汽车产业在新赛道上发展突飞猛进。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3000万辆大关,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连续十五年雄踞全球第一大市场。在燃油价格持续上涨、国家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使用成本以及推动公共领域增加新能源汽车采购数量等政策的推动,以及环保理念日益普及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亦进一步增加。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自2021年以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2023年新能源汽车显效同比分别增长35.83%、37.87%。

  除了内需改善外,近五年汽车行业出口市场表现同样良好。海外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加,加之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锂电池生产方面的成本优势,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持续上升。2023年,汽车累计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83%,首次跃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随着汽车行业逐渐转向轻量化和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塑料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用于内饰和外饰部件,还涉及汽车引擎盖等多个部位。汽车塑料的广泛应用有助于降低车辆的整体重量,提升美观度,并具备控制振动和噪音、保持车身温暖等多种功能。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塑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循环政策助推,从需求端带动部分再生塑料使用量

  从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汽车市场预期总体乐观,不光会带动原生塑料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将带动再生塑料的需求。在汽车消费方面的一揽子政策或有效带动汽车需求,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今年就陆续出台《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旨在促进汽车消费,预计未来汽产销会有进一步增长。而在全球减碳降耗的大背景下,新概念汽车陆续提出主动使用再生塑料,将带动再生塑料在汽车上的需求增长。特别是去年7月欧盟委员会通过的关于报废车辆(End-of-Life Vehicles,ELV)的法规提案要求新车应包含至少25%的再生塑料(PCR),已经有部分车企加入或计划加入再生塑料,比如起亚、奥迪,奔驰,宝马,沃尔沃等。这对国产汽车出口也是机遇和挑战,加上2025年是双碳政策落实的关键节点,也能推动车用再生料的发展,综上,汽车中添加再生塑料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再生塑料中,再生PP、再生PA/PC、再生ABS等均可用于汽车零部件,如保险杠、仪表盘、方向盘、门内板等领域,其中再生PP下游需求结构向中高端注塑料延伸,主要集中在共聚料方面;再生PA/PC等工程塑料类主要集中在改性注塑领域;再生ABS也多是改性后再用于制作汽车各零部件。

  区域化带动明显

  中国再生塑料产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北区域,近五年华东、华南占比持续增长,西北/西南/东北区域占比持续下降,其他区域变化不大。之所以占比较高,且长期呈现上涨趋势,主要因为华东、华南区域本身塑料制品厂集中,尤其在2018年环保督察后部分不合规制品厂被取缔,提高了华东、华南区域下游工厂的集约性;另外,在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后,越来越多的终端品牌企业加大再生塑料的添加量,而该类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从而带动区域消费占比。而从国内汽车产业来看,同样集中在华东、华南为主,由于车用塑料对再生料产品性能要求较高,所以目前能够生产符合用于汽车的再生塑料及改性厂家主要集中于此。后期来看,华东、华南沿海地区依然是车用再生塑料消费主力区域,但该类区域下游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环境存在差异,下游消费区域占比或存一定变化,其中华东、华南区域凭借产业集中度高的优势消费占比或继续小幅增长。

  未来汽车产销量特别是新能源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而作为政策引导型行业,伴随着绿色循环理念的深入、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预计再生塑料在汽车应用上会有更大的应用空间,这对再生料塑料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再生塑料深耕技术,保障高品质且稳定货源的供应以及产业链客户在绿色低碳领域实现共赢等,是企业及行业努力的方向。

  文|石蓝、王垚力、宁慧

相关板块
相关个股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同花顺财经的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同花顺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平台为准,各类信息服务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