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聚2024“影响力·时代”峰会,共话新金融新智造新动能

来源: 作者:王莹岭 2024-06-25 22:37:09

  OpenAI发布的“文字生成视频”大模型Sora再一次颠覆认知、全球首颗6G架构验证星发射入轨、人类首次接受脑机接口(Neuralink)芯片植入……当前,未来产业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为响应“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号召,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酝酿之中。

  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短板及弱项是什么?企业和新质生产力如何互促共强,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如何畅通科技—金融—产业循环,让金融深度赋能科技创新?

  这一系列问题,亟待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着眼长远。

  6月25日,2024“影响力·时代”峰会——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下称:国创会)指导,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本次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以“新金融、新智造、新动能”为主题,邀请经济学家、行业专家以及各行各业代表,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挑战,探索中国经济的未来。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国创会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许永波等嘉宾出席活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粤港澳大湾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核心引擎。”徐伟新在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显著优势,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成为大湾区的厚实家底和强大武器。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广东更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质生产力的“新”,代表着新技术、新特征、新规律;“质”,代表着高质量、高标准、高效能。从宏观层面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现实所需,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围绕这一理念的探讨与实践已经渐入佳境,如何把概念落入现实,真正赋能到行业企业,是此次论坛的题中之意。”南方传媒副总经理,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波在致辞中表示,通过本次活动的分享与激辩,探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内容内涵、实施路径,努力解答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产业转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如何助力生产力升级,企业从何处发力推动新质产生力发展等诸多实际问题。

  “影响力·时代”峰会是由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倾力打造的品牌活动,迄今为止已经举办十一届,峰会始终聚焦最新的经济政策,最前沿的经济观点,最火热的市场概念, 致力于解读和探索发展的新趋势。

  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般性的技术进步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不确定性增加。同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需要生产力新变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已经成为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在本届论坛上,李君如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李君如表示,在我国,近年形成了一批领先于世界的先进生产力,如5G、量子通讯技术、激光制造技术等等,但从总体来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缺少从0到1突破的原创性科技,“我们在科技领域要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必须让创新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就格外需要把我们的教育办成创新型教育,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李君如说。

  李君如强调,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出发推进新时代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人才、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一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有效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二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破解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难题。三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办学校办研究院。”李君如说。

  “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也无法在未来复制。”黄奇帆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和实施路径》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再靠资源、靠资金、靠劳动力等大量要素投入加速度发展的时代过去了,目前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为新质生产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

  “在这样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增长红利,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黄奇帆指出,从近期看,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增长引擎,维持经济增长势头;从远期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支撑14亿人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般性的技术进步,而是在科技上实现革命性突破,形成一大批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黄奇帆强调,当前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数字智能、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等五大领域,推动颠覆性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同时,要实现科技上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工具创新并形成新的生产要素。

  新质生产力核心来自科技创新

  技术正在发掘宏观和介观的深度价值,向宇观和微观迈进。深空深海、低空经济、商业航天、量子世界等逐渐新业态。

  国创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在主题为《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凡是在新空间发生的部分,一般都是新知识产业。”

  吕本富认为,新质生产力中,“新”与“质”的要点在于“低耗散”、“新空间”和“链式反应”。

  具体而言,“低耗散”是指以能量和物质资源消耗最少、接近自然的生产方式;“新空间”不仅意味着现有物理空间的深化,还在于发掘新物理空间,开拓人造空间,从而获得垄断性财富;“链式反应”则需要,创新型企业家组织研发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进而推动产业迭代发展和新产业形成。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更需要为新智造企业提供更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发表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与实施路径:财税金融视角》的演讲。

  罗志恒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尤为重要,但也意味着前期投入大、研发时间长、失败概率高,因此,需要政府在协同创新、资源整合、区域协调等方面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罗志恒认为,金融在支持新质生产力方面也存在着直接融资占比低、间接融资占比高、创投基金对中小企业的覆盖不足等突出问题,“应当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提升直接融资占比,通过融资结构的整体性优化,来发挥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罗志恒说。

  “企业家应当发挥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领军作用。”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福达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福亮在主题为《湾区向新,质造之都》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企业家应当站得高、看得远、走得深,锚定新质生产力融合形成,坚守主业赛道、发力新兴赛道或细分赛道,形成新质优势。

  《2024广东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报告》重磅发布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开始改变,从传统资本、劳动力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在以《 新质生产力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五位嘉宾围绕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外延展开讨论。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生力军,企业和新质生产力如何互促共强,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

  在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方面,光峰科技副总裁唐诗表示,对于科创性企业来说,要做的首先是0到1的创新,就是要加大研发投入,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0%;其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将知识产权持续地产业化也很重要。“作为上市公司,我们也面对着长期投入和短期利润压力双重挤压的难点,我们现在要做就是坚持长期主义,保持信心。”唐诗说。

  “对于我们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个难点是找路,在第一增长曲线还在稳定发展的时候,怎样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是不容易的;第二个难点是开路,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把新技术转化成新的业务和服务,是一个难点;第三个难点是修路,如何把新技术、应用更广泛地推广出去,这就需要找到产业的上下游,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发展的重点。”趣丸科技副总裁任少峰表示。

  在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传统行业升级方面,中航美丽集团副董事长程东允分享道,“在环卫行业的实践中,我们将云计算、无人驾驶、大数据、声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都运用到了极致,运用到垃圾分类、交通路线规划、灾害避险等方面,这都是对于传统环卫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前,对新型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原主席田丰认为,“在这样的趋势面前,劳动者应当增强终生学习能力、创新应变能力、跨学科学习工作能力,还要具有科学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精神。”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众多优势,也尚有发力空间。罗志恒表示,广东的经济体量大、人口众多,又坚持着制造业当家,这些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显著优势,“不过,在城市之间的差异化协同合作、发展原创性产业、引进培养硬科技人才方面,广东存在发力空间。”

  今年,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以广东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分析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特点,形成广东新质生产力代表性企业画像,并列举“含金量”“含智量”“含新量”足且成长性高的企业案例,向社会各界呈现广东企业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做法。

  在论坛现场,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冯胜平发布了《2024广东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报告》。

  冯胜平表示,总体来看,广东企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呈现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金融支持和人才集聚等多重优势,为广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创新和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是广东企业在创新样本中的含金量。

  “截至2024年1月底,广东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6288家,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广东在创新驱动发展取得的成效呈现‘4个90%’的现象,90%的科研机构、人员、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申请源自企业。可以说广东企业在市场的培育下,已经具备了不断自我更新的特性。”冯胜平说。

  冯胜平指出,得益于企业创新能力强,以及产业的群聚效益,广东正借助数字化赋能、智能化提升、高端化引领,将传统产业培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相关板块
相关个股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同花顺财经的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同花顺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平台为准,各类信息服务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