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谁会领跑政务云市场

来源: 2024-08-15 09:36:53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正在实实在在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而这背后,离不开政务云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政务云市场的竞争格局日益激烈。

  近日,IDC发布中国政务云市场份额系列研究报告,对2023年政务专属云、政务公有云以及政务云运营服务三个市场的建设现状、市场环境与厂商份额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政务云整体市场规模达794.5亿元人民币。在各细分市场,排名前五的厂商各有特色。

  在政务专属云基础设施市场,华为、浪潮、新华三/紫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表现突出。

  政务公有云基础设施市场中,中国电信、华为、阿里、中国移动、浪潮位居前列。

  政务云运营服务市场上,则是浪潮、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中国联通占据优势。

  然而,市场格局并非一成不变。在AI加速云计算市场洗牌的当下,谁能持续领跑政务云市场,还需拭目以待。

  从“量增长”向“质提升”

  政务上云是落实数字政府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部门服务水平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各地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必选项。基于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IDC在中国政务云市场份额系列研究中提出了市场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2023年中国政务云整体市场规模为794.5亿元人民币,包含专属云557.6亿元、公有云154.7亿元、云运营服务82.2亿元。

  可以看到,政务云平台集约化建设格局已初步形成,目前省级云平台基本全部覆盖、超过90%的地级市建设了政务云平台;但基于云架构部署的信息系统仅占29%,未来业务云化还有很大需求。

  IDC中国政府行业研究经理金子惠表示,2023年政务云整体市场趋于成熟,市场规模依然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并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从政府行业整体上看,未来基础架构向云架构转变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国家对自主可控和信息安全要求的不断提升,新技术与云的高效结合等均为政务云带来了新的市场增长点。

  当前,政务云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转折点,面临着从过去单纯关注资源量的增长到如今愈发注重质量提升的重大转变。

  一方面,政务云需要深入整合各类应用和服务。在实际运行中,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往往存在隔阂,导致信息流通不畅,业务开展受阻。因此,解决跨域的数据融合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才能为政务工作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加速业务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政务服务模式和流程优化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打造开放的SaaS生态,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参与进来,共同丰富政务云的应用场景和服务内容,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政务需求。

  另一方面,基于多元基础架构的云服务运营将成为政务云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业务需求的日益复杂,单一的基础架构已经难以满足政务云的发展需求。多种基础架构的融合,如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政务应用场景和数据安全要求,灵活选择和配置云服务,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成本的有效控制。这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还需要具备高效的运营管理能力,包括对云资源的精准规划、建设与合理分配,持续提升云服务的利用效率,以及深入挖掘数据整合带来的应用场景创新潜力,从而推动政务云服务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运营商政务云哪家强?

  近年来,随着AI大模型的加速发展、智算中心的加快建设,以及国家对自主可控和信息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政务云市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厂商将在技术创新、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等多方面持续竞争,力图在这一重要领域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基础电信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凭借强大的基础设施和云网融合优势,在政务云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而政务云市场也是运营商云要在云计算行业立稳脚跟的关键。

  作为云服务国家队,天翼云充分发挥云网融合优势,深耕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一城一池”布局,已形成“2+4+31+X”全国资源布局,构建了“集中化+区域化+属地化+边缘化”的云网基础设施。针对政务云建设中的典型场景,打造了多款创新性产品和重点解决方案,如安全可靠政务云、政务云一体化、城市大脑、智慧乡村等,致力于为政务行业客户提供系统、便捷、安全的上云服务。目前,天翼云已承载20余个省级政务云、300余个地市级政务云,参与10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建设。

  在IDC发布的报告中,中国电信在中国政务公有云市场取得领先,份额为25.5%。华为排名第二,份额为17.3%。在多个权威机构排名中,天翼云也多次位列榜首,彰显了其在政务公有云基础设施市场的领导者地位。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引发了新一轮技术变革,天翼云不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2023年9月,推出了首个天翼云行业大模型——天翼云政务大模型“慧泽”,“慧泽”深入融合数字政府的全流程场景,助力打造智能政务服务新范式、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

  2023年,移动云全网收入营收超833亿元,同比增长超65%,四年增长40倍,增速连年位列行业第一,成为发展最快的云服务商。移动云参与建设了国家政务服务云平台,助力推动全国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构建,有效解决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数据难共享、业务难协同等问题。目前,移动云已助力打造交通部、外交部等多个国家部委项目,为近20个省份、150+地市提供政务云服务。

  移动云的产品丰富度和产品性能体验在运营商云中应该是首屈一指的。移动云自研产品数量达230+款,产品综合实力应该居行业前三,根据第三方测评显示,移动云的云主机、云数据库等核心产品的使用体验在国内应该能排进前二。这得益于中国移动在云计算上的提前布局和长期的研发投入。2023年7月,中国移动也发布九天·海算政务大模型,该模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技术,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检索、政策分析、舆情监测等功能,为政府部门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管理和服务工具。

  作为中国联通倾力打造的数字化转型基座,联通云在政务云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联通云构筑了政务“安全一体云”,为政府客户提供云底座、云服务、云规划全方位政务云服务。通过云安全产品保证云安全、通过央企身份保证数据安全、通过信创云保证供应链安全、通过定制能力保证可持续发展安全,通过产品能力+服务能力+安全能力满足政务云一体化发展需要。

  联通云信创云坚持核心自研,具备“全栈全场景,一云多生态”能力,联通云与多家信创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系统等产品生态的兼容适配,全面兼容信创主流软硬件。目前,联通云已累计承建了20余省、100余个省市联动的两级政务云,为数字政府夯实算力底座。未来,联通云将继续围绕数字社会发展,以安全自主为锚,共筑数字经济新屏障,致力成为政务信创服务主力军、信创生态领航者。面对AI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需求,联通云积极转型,聚焦智算领域,通过“1+N+X”智算与“5+4+31+X”数据中心布局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智算发展的一体化蓝图。

  从当前的资源能力上看,天翼云和移动云应该在伯仲之间,联通云相对落后。而如果从长远来看,中国移动的研发实力和中国联通的创新能力也将助力其政务云业务不断提升。

  谁在领跑政务云市场?

  尽管运营商在政务云领域优势显著,但是从近几年各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中不难发现,在政务云市场领跑的并不是运营商,而是以华为、浪潮为代表的传统IT厂商,在政务专属云基础设施市场,它们常常名列前茅。

  根据IDC研究数据,华为云Stack稳居中国政务专属云市场首位,并在IaaS和PaaS细分市场位列第一。在中国政务专属云市场以23.7%的份额位列第一,其中,基础设施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25.7%,PaaS市场保持绝对领先。优秀市场表现的背后,源于对根技术及场景化方案的持续创新。

  华为从2012年开始深耕政务云市场,在中国累计服务超过800个政务云项目。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华为也通过大模型赋能城市智能体建设,开放昇腾AI云服务专区、大模型开发工具链、解决方案组件生态,并通过“华为盘古政务大模型联合创新行动”,携手政府客户、技术伙伴,在政务服务、政务办公、城市治理等场景加快了大模型的应用创新。

  “连续十年稳居中国政务云市场第一位”的浪潮云是政务云市场最早的布局者及“政务云”概念的提出者,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政务云市场研究年度报告》中,浪潮云以发展能力与市场地位双料第一的成绩再次稳居中国政务云市场第一位,标志着浪潮云在中国政务云市场成功取得十连冠。

  浪潮云基于在全国布局的7大核心云中心、113个区域云中心、500余个分布式云节点,构建了全国最大的分布式云统一运营管理服务体系,在政务应用领域,服务245个省市政府、2万余个政府部门、9万余个政企应用系统。

  互联网企业如阿里、腾讯等,虽针对政务市场成立了单独业务线,但因基础资源相对薄弱,市场优势尚不明显。不过,腾讯云在政务公有云基础设施市场仍占有一定份额。

  在政务领域,腾讯云携手广东省政府共同打造全国最大的省级融合创新云,稳定服务68个省级单位、超过1000个业务系统,确保政务应用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惠及亿万老百姓。

  赛迪顾问认为,在“云数智”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政务大模型和数据云将成为政务云产品和服务升级的重要方向。无论是传统IT巨头、电信运营商还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都有机会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成为领航者。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与突破,共同推动政务云服务的优化升级,为政府数字化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相关板块
相关个股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同花顺财经的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同花顺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平台为准,各类信息服务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