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153”现代化产业体系,“实干争先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邗江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优美生态
10月9日下午,扬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实干争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邗江区专场在这里举行。邗江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庆伟等负责人发布相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周学军主持发布会。
邗江在“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排行榜”中连续十年进位
邗江地处扬州市区西部,是扬州市主城区之一,设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各1个,拥有扬州(邗江)汽车产业园、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扬州建筑产业园、瓜洲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多个特色园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5.0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1.9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58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34万元、3.48万元。
头部企业
王庆伟介绍,邗江近五年新增常住人口超14万人,三度荣获“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区”,在“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排行榜”中连续十年进位、位列第18位。邗江实体制造业基础良好,特色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为地标产业,微电子、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高端服饰为特色优势产业,新能源及储能、航空、数字产业为未来产业的“153”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投资占比提升至5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相较“十三五”末提升2.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入库税收对开票销售的比值达3.7%。
邗江主要科创指标领跑全市,连续6次获评“全国先进”
“邗江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科技型企业招引等主要科创指标领跑全市,连续6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王庆伟说,邗江近三年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累计创成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38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2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9家,均处于全市领先位次。邗江建有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众创空间和近百万方科创载体,以及北京、上海、深圳、德国斯图加特4家域外创新中心。邗江建成特色田园乡村5个、美丽宜居乡村22个,沿湖村、长塘村分别获评“中国最美渔村”“江苏最美乡村”。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连续三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获评扬州首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抚养比达2.71:1、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达234元每人每月,均为全市第一。
科创园区
新闻发布会提出,下一步,将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焕新升级、规模扩大,推动微电子产业“内培外引”、生物健康产业“争创一流”,全力在航空、新能源、数字产业等新赛道中塑造优势、形成特色。加快高新区、维扬开发区产城融合,提升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力争省内同类园区排名持续进位。力争到“十四五”末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4.65%以上。未来两年建成18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瓜洲核心展示园,加快瓜洲长江游轮码头建设。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幸福教育”形成特色创成品牌
营商环境被誉为投资的“风向标”、发展的“晴雨表”。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邗江连续5年印发《邗江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任务清单》,创新实施“红蓝章审批”“容缺受理”等做法,“拿地即开工”“多证同发”“交地即发证”成为常态;建成移动端邗江旗舰店,实现15类99个高频应用“掌上办”、48个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满意接近满分(4.99分,满分5分);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措施,成为全省“信用+执法”渐进式监管8个试点县(市、区)之一。下一步,将进一步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贯穿到服务全过程各方面,设身处地为企业解难题、谋发展,做到“无事不插手”“小事不出手”“办事不伸手”,让广大企业在邗江舒心投资、安心发展。
瓜洲古渡
教育为民生之要,邗江“幸福教育”形成特色、成为品牌。据悉,邗江加大优质资源供给,邗江中学新校区、邗实蒋王分校、南师大附属邗江实小、华师大邗江实小相继建成投用,每年投入数千万资金用于教育现代化提升工程。蒋王中学实现搬迁并更名为邗江区第一中学,顺利创成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全区普通高中、职业中专实现四星全覆盖。下一阶段,将深化“1+X”集团化办学,加快集团校紧密型、实质性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均衡发展水平。多样发展高中教育,推动高品质示范高中和特色高中创建,推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多样化、高质量的区域高中教育发展新格局。打造名校集群,深化与华师大、南师大、扬州大学等校合作,放大邗江实验学校、梅岭小学西区校、机关幼儿园品牌示范效应,形成集团化整体优势。加快构建“运河思政”“非遗进校园”、STEM、新劳动教育、微型德育课、大阅读工程、“清廉校园”五大行动为重点的区域特色品牌项目体系,全面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发展新格局。通讯员扬宣韩萱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陈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