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能力仍较弱,如何驱动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 2024-11-21 22:58:40

  11月18日,在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举办期间,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承办的“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召开,以促进科技资源投入最有创新活力的科学家群体,激发创新思维,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会上还解读了《中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蓝皮书》,系统梳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概况与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探索创新成果转化中的难点和堵点,并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了我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的构建模型及成果转化平台模式,加速研究成果到产品的转化,促进链接创新生态-成果转化联合创新的合作机制,推动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国国产创新药数量和质量齐升,共有113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是“十三五”获批新药数量的2.8倍,市场规模达1000亿元。但这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科技转化的质量不高、转化率偏低、创新链中间环节缺失,以及各个创新主体转化机制不健全、转化生态也有待完善等。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华雪蔚对《中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蓝皮书》进行“构建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的专业解读时表示,2013年在全球药物研发管线中生物药占比还不足30%,但2023年已经上升到40%以上。2023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规模5718亿美元,预测到2032年可以到11800亿美元以上。目前我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源头创新能力仍较薄弱、资源投入与配置待加强、监管体系配套制度需完善、创新生态体系要素需进一步协同等问题。

  “我国医药领域的原始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产业资源主要链接于企业端,比较分散,科学研究到产业转化环节转换过程中研究主体变更、转化型研究缺乏、转化要素缺位、体制机制障碍等会造成大量科技成果难以完成转化,需构建一个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才能够有助于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她说,中美在医院临床研究领域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国内医疗机构科研创新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明确提出要加强建设中国研究型医院。

  她解释,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之间需要跨越两大障碍。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原型所经历的障碍被称为“死亡谷”,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原型后,在投入生产与大规模生产之前所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被称为“达尔文海”。其中概念验证是跨越“死亡谷”的关键,概念验证中心在很多地方是帮助科研团队来跨越“死亡谷”的新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中试基地建设非常关键,中试基地建设可以打通实验室和产业化之间的重要通道。

  《中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蓝皮书》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导,丹纳赫旗下生物技术公司思拓凡Cytiva支持撰写,这也是我国目前首部聚焦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的蓝皮书,全书以大量客观详实的数据为支撑,汇聚权威观点,深入访谈挖掘、把脉全链条转化生态方现状,精选国内外典型转化平台实践案例,通过对国内外有特色成果转化平台进行深入研究、线下对相关转化生态方调研,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加强公共平台与产业化载体建设,包括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善中试熟化机制、推进载体平台的要素汇聚等。

相关板块
相关个股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同花顺财经的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同花顺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平台为准,各类信息服务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