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区进一步规范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流程
相比近在身边的生活垃圾,从田间地头里产生的农业固体废弃物更不为大众所熟知——农业固体废弃物包括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以及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尾菜等不同类型。
这些农业固体废弃物如果不妥善处置,会直接影响耕地质量,对人居环境也会造成污染。作为全市的农业大区,厦门市翔安区将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度推进。
翔安区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固体废弃物,打通了回收、暂存、转运、处置的全流程渠道,确保农业固体废弃物得到安全且高效的处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
设立专门回收站为农膜寻“归宿”
农田里同样也有“白色污染”——它们主要由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组成。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农膜和农药的广泛使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效益,但随之产生的废弃物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压力。
农膜如果不及时、正确处置,会直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作物产量减少,而没有及时回收,还可能导致牲畜误食;农药包装废弃物瓶、罐、桶、袋,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会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等造成污染,威胁到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去年4月,《翔安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正式印发。方案中提到:“回收范围包括地膜、棚膜、农药包装物,种子、肥料塑料包装袋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重点对田间地头、村庄周围、交通沿线、沟渠河道等区域进行清理”。
针对农膜回收,内厝镇和新圩镇的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口头和书面的广泛宣传教育,提高了农民对农膜残留危害的认识。与此同时,两个镇都设立专门的回收站点,将田间地头收集到的农膜统一放置在回收站点,并在收集一定的量后,统一安排转运至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处置。而针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新圩镇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废弃农药瓶进行收集,并建立了规范的处理流程,确保回收的废弃物得到安全、环保的处置。
《翔安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中还提到了未来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到2025年,全区各镇街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数据
截至目前,内厝镇已回收农膜26.7吨,处置18.5吨,回收废弃农药瓶1.77吨;新圩镇农膜已回收114.5吨,处置50.1吨,还有废弃农药瓶已回收3.23吨。
堆肥发酵还田让尾菜获“新生”
在农民日常的农业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大量尾菜、豆渣等,它们通常被作为厨余垃圾丢弃,进入城市垃圾处理体系。这样一方面会给全市垃圾处理工作增加一定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循环利用。在市、区垃圾分类部门的支持与推动下,位于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的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生厨余减量化资源化试点应运而生。
试点于2018年建立,最初由翔安区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临时场地内采用堆肥发酵制成肥料还田;2023年,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采购了压榨破碎一体机、小型破碎机、装载机、过筛包装一体机、发酵桶、液体肥运输车等设备,同时进一步规范生产工艺流程,还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合作,研究所为试点的工艺流程、肥效检测、对比试验等方面提供指导帮扶。
现在的试点运作朝着“可复制推广”的目标迈进。每天,除了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日常生活、生产产生的尾菜及豆渣外,来自新圩镇蔬菜种植基地和同安区蔬菜批发市场净菜上市产生的尾菜,也会汇集到此。
各类尾菜会被集中运送至压榨破碎处理车间大棚,破碎压榨后分离为菜渣、菜汁,分别进入固体有机肥(菜渣)和液体有机肥(菜汁)两条生产线——其中,压榨分离后的菜渣通过系列操作,经过15天左右的高温发酵腐熟后,粉碎分筛制成有机营养土(固体有机肥);压榨分离后的菜汁则会制成微量元素水溶肥料(液体有机肥)。
截至目前,经福建省农科院土肥所认定,菜汁豆浆菌肥和微生物有机肥都有应用推广价值,尤其对于厦门等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数据
2023年以来,这处试点共消纳豆渣、菜帮菜叶1000余吨,树枝树叶600余吨、海蛎壳10余吨,生产肥料700余吨——生产的肥料可节约购买有机肥料资金约50万元。需要知道的是,合作社产生的菜帮菜叶在建立资源化试点前,少部分就地还田沤肥,大部分将通过厨余垃圾收运体系,进入厦门东部固废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试点建立后每年可减少1300多吨尾菜的运输及处理费用,减轻城市垃圾处理负担。(邵凌丰洪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