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引领智慧医疗
随着大模型从通用走向垂直,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深度融合的路径。其中,与个人生命健康、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医疗赛道备受关注。无论是作为医生的智能助理,还是担任患者的AI医生,AI大模型都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发展潜力。
01
医疗应用场景多元
医疗大模型一般是指专门针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LLM),其训练数据集包含大规模的医疗科研文献、电子病历、医学图像等,具备处理语音、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医疗信息的能力。
基于医疗领域的强数据积累,医疗大模型具备训练数据量大、潜在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发展速度快但竞争相对激烈。根据亿欧智库《2023医疗健康AI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国内累计公开的大模型数量达到238个,其中,医疗大模型近50个,涉及患者问诊、医生助手、医院管理等多个领域。具体来看,其主要发挥功能如下:
针对患者问诊,医疗大模型可以提供智能导诊、症状自查、就医指导、医学知识问答、医学报告辅助分析等服务,改善患者体验。
作为医疗助手,医疗大模型可以辅助分析海量医疗数据(如病历、医学影像等),学习疾病的模式与特征,为医生提供治疗建议和决策支持,加速其诊断流程。同时,医疗大模型还可以辅助医生撰写病历、手术记录等医疗文本,节省医生时间精力。
在医院管理流程中,医疗大模型能够根据患者需求合理分配医院资源,优化挂号、排队、病房管理等流程;同时分析患者反馈,助力医疗服务改进和患者体验提升。
围绕相关领域,国内部分企业正在持续深入布局。其中,君联资本所投企业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近日升级至2.0,在医疗海量知识问答、医疗复杂语言理解、医疗专业文书生成、医疗诊断治疗推荐、医疗多轮交互、医疗多模态交互等六大核心场景能力显著提升。
针对患者诊后服务,科大讯飞依托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构建以人机协同的全程患者管理平台。该平台通过与权威专家合作,以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高等级循证医学内容构建专病管理路径知识库,结合大模型能力,为患者自动生成个体化、精细化、专业化的诊后管理方案,涵盖了28个专科和132个专病,推荐合理率超90%。
联想之星所投企业百川智能则专注于“用大模型造医生”。2024年8月28日,百川智能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共同推出“一大四小”五款AI医疗产品,以人工智能赋能优质儿科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根据百川智能创始人介绍,此次合作有机会在3年内打造出具有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的AI儿科医生,相当于造出了100万个主治医师,足以覆盖全国乡一级的诊所。
02
突破挑战,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商业化“元年”,医疗大模型商业化落地尤为可期。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测算,到2025年,全球医疗大模型市场规模将达38亿美元,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0亿美元。
尽管市场需求广阔、发展强劲,但处于探路阶段的医疗大模型仍面临多重挑战。例如,在应用场景融合方面,医疗环节多、场景复杂、诊疗方式差异性大,强烈依赖医生经验,医疗大模型未来仍需要重点探索如何获取“医生资质”,无限降低医疗风险、保障诊疗安全。在技术成熟度方面,医疗数据量大、连通性弱、容错率低、隐私性强,对算法的可解释性、算力规模性能、数据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挑战,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政策,引导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融合发展。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医疗服务、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病筛查等。
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提出通过图文、语音等人机交互方式,利用医学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技术,提高诊疗精准性,优化医患沟通,减少患者候诊时间,改善就医体验。
政策指引下,随着医院、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等市场主体持续深耕,我国医疗大模型市场有望进一步规范化、高效化,带来更智慧的诊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