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NewCo交易背后,是对资金嗷嗷待哺的在研管线
记者 杨燕 通讯员 郑盎 北京报道
如果要选出2024年医药行业最火爆的关键词,“NewCo”交易模式必然是横空出世的一匹黑马,从年初到年末,对于NewCo的讨论热潮仍未衰减。
何为NewCo交易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国内药企通过设立海外子公司,将特定管线的海外权益装到该子公司的同时,和海外资产针对该管线形成新的license out交易的一种模式,可以说兼具了出海和融资两大属性。
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包括NewCo模式在内的“出海热”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国内药械企业研发实力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加强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内卷”严重,单纯依赖国内市场很难获得足够的利润,出海也是寻找新的增长点。
不少企业在准备不充分背景下被动出海,对于当地的产品准入制度,市场和患者情况都不太了解,因此遇到了种种水土不服的难题,但出海始终是机遇大于风险,出海所冒的风险对于中国的创新药企来说是值得的,这也是必须走的一条路。
NewCo模式的新机遇
放眼全球医药市场,NewCo交易模式并不是新鲜产物,海外早有先例,即使是在国内医药市场,此前也曾有个别企业尝试过这种交易模式。
2024年这一模式在国内引发的集体讨论热潮,折射出当前医药企业对于新的增长和融资路径的不断探索,在产业整体环境风起云涌的变化之下,无论是产业还是资本,都在积极寻求更好的“解题”思路,更灵活的资金储备和发展路径。
将特定产品的海外权益转让出去,对于国内药企而言,不仅能在一定程度内补充首付款在内的资金储备,同时对于该药物后期在海外市场的临床研发乃至商业化,也能借助合作伙伴的渠道和背书。
“NewCo模式的火热其实是资本寒冬下的产物,它并不是所有创新药企的必然选择,只是部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找到的过渡性选择,例如手中现有的管线无论是融资还是license out可能暂时都达不到MNC的要求,因此必须用时间换空间,引入新的资金和力量,来推动产品研发以求换得未来产品上市、并购的交易机会。”许小林表示。
和单纯的license out交易相比,NewCo并非一锤子买卖,在股权公司加持下,国内药企仍能在子公司后续发展中享有一定的话语权,获得子公司出海的“经验值”和股权增值的收益,一举多得,更具灵活性。
历数2024年医药市场的NewCo交易,恒瑞医药、康诺亚、嘉和生物、岸迈生物、南京维立志博等企业都已躬身入局。越来越明确的是,国内医药行业正拿出与世界接轨的实力,凭借更多的创新产品管线,出现在海外市场。
一位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全行分析师同样对本报记者提到,从更深层次来看,企业多条研发管线并行的情况下,必然有优先级的考虑,部分潜力较高但商业化还远的管线,引入外部资本进行推进,可能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和很多传统管线发展思路不同的是,当下很多产品从立项开始就在规划出海路径,寻求更好的海外商业回报,这种情况下NewCo正当其时。
打造出海生态圈
NewCo交易最为行业瞩目的两大功能,一是融资,二是出海,这也是当下医药产业每一家公司都在思索的命题。
在近日社主办的华夏大健康产业发展大会上,荣昌生物副总裁温庆凯表示,目前谈到出海,更多的企业瞄准的还是美国医药市场,毕竟出海的核心要素在于满足需求,美国医药市场一方面汇聚了众多的MNC药企,专利悬崖背景下这些“庞然大物”都有着非常明确的丰富自身管线的需求,另一方面美国一直是医药市场“高地”,就在于它能为创新药物提供良好的定价标准。
甘李药业国际业务部总监刘改同样表示,国产创新药出海正当其时。一方面,从国内情况来看,医药专利保护比较松散,定价机制对于利润也进行了严格地控制,出海是药企“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吸引力巨大,MNC药企们众多专利面临过期,整个市场将出现千亿美元级别的缺口,这是中国创新药的绝佳机会。
刘改强调,无论是基础研发能力,还是重磅BD的能力,国内药企的实力在过去两三年内都得到了国际市场的充分认证,这种情况下大家有足够的信心往外走,从输入走向输出。
据刘改介绍,过去十几年间,甘李药业在国际多中心临床、国际注册上均投入了高额研发经费,即使如此,出海的过程中还是遭遇了重重挑战,尤其是在减重领域开始布局的时候,遭遇的挑战更加明显。
从一开始的自主出海到后来的license out,再到当下盛行的NewCo,让刘改深切地体会到国内创新药企业在新模式下谈判桌上的劣势,不得不承认,国内药企的管理团队对于整个欧美体系的商业模式、谈判模式是陌生的,这种情况下面临的问题就是资产价格被严重低估。
未来五到十年,如何让自己的经营模式、谈判模式、管理模式,尤其是跨文化管理的模式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可能是医药企业从业者们在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