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研报中心>>
再遭“黑天鹅”,扇贝存货异常或致全年亏损
内容摘要
  事件:1)近日,公司发布2017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公司预计2017年归母净利润亏损5.3亿元-7.2亿元,上年同期盈利0.80亿元。公司于2017年10月27日披露的《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中预计2017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减变动幅度为13.07%-38.20%,2017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区间为0.9亿元-1.1亿元。2)公司发布年终盘点结果,拟对107.16万亩海域成本为57758.13万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进行核销处理,对24.3万亩海域成本为12591.35万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5110.04万元,上述两项合计影响净利润62868.17万元,全部计入2017年度损益。

  点评:

  部分海域扇贝存货异常,原因或系环境恶化所致。公司在年末盘点中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出现异常,拟对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及核销处理,或致公司全年亏损。根据公司年终盘点结果显示,扇贝存货出现异常的原因主要包括,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温度的异常,造成高温期后的扇贝越来越瘦,品质越来越差,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扇贝没有得到恢复,最后诱发死亡。参考近期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年终总结和考评,会议对我国黄海及渤海贝类养殖产业发生的局部规模死亡、贝体消瘦和产量下降等产业问题展开研讨,其中指出辽宁长海县(公司海域所在区域)、庄河市等产业问题较严峻,会议认为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局部环境异常,高温期提前且持续时间长、降水和径流骤减导致海区饵料生物数量显著下降;二是竞争性品种盲目扩张,养殖规模过大;三是贝类养殖苗种高度依赖异地输入,易形成环境应激;四是养殖模式粗放单一,缺乏应对环境突变等问题的预警机制。

  再遭“黑天鹅”,恍如昨日。此次扇贝存货异常事件与2014年“冷水团事件”有相似之处,2014年公司北黄海遭遇异常冷水团,105.64万亩海洋牧场绝收,7.34亿元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进行核销处理,影响全年巨亏。“冷水团事件”之后公司加强环境监测及预警控制,并放弃一部分风险海域且积极调整海洋牧场的耕种模式,实施“3+1”轮播的耕种方式以保证牧场资源的可持续性,公司公告显示近两年海洋牧场资源环境逐渐恢复,下游渠道布局不断完善,经营本应呈现向好之势,不料再次遭遇“黑天鹅”。尽管此次风险事件或由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引起,但由于两次风险事件的发生间隔短、影响大,或对公司信誉度和影响力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关于虾夷扇贝亩产假设的几点说明。我们在前次报告中对公司主要产品虾夷扇贝进行经营假设,预计2017年虾夷扇贝亩产37公斤,且对预测年度的亩产给予每年0.5公斤的增长假设,这主要是基于对公司公告信息及调研情况的综合判断。据公司2017半年报显示,一龄贝生产及收获达到预期且扇贝活品供应增长稳定,2017上半年公司虾夷扇贝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0.81%,毛利率同比提升2.58个百分点。据公司2017年秋季底播虾夷扇贝抽测显示,公司通过对涉及2014-2016年底播预估到2017年10月末未收获的海域面积135万亩包括调查点位共120个进行抽查显示,公司底播虾夷扇贝不存在减值风险。2017年12月公司“大雪采捕节”如期举办,我们现场调研捕捞和播苗情况,从现场捕捞的部分海货(包括虾夷扇贝、海胆、海星等)来看,产品完好无损、品质优良,没有“存货异常”的任何迹象,播苗方面管理规范、分拣认真。近期发生的事件远出我们所料,预期与实际情况出现极大反差,我们也对公司再次遭受风险事件深感遗憾。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公司虾夷扇贝业务占比较大存在品种单一风险,为提示扇贝亩产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我们在前次报告中做了虾夷扇贝亩产和吨值变动对营收增速和每股收益的敏感性分析,分析显示虾夷扇贝亩产和吨值的变动对公司业绩有较大影响,虾夷扇贝亩产或吨值每分别变动3公斤/亩或0.3万元/吨,影响公司2017年营收增长率变动约2个百分点,影响每股收益变动0.01元。

  盈利预测及评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下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17-19年摊薄每股收益分别为-0.77元、0.00元、0.08元。一方面,公司发生风险事件导致2017年业绩不达预期,且当前公司虾夷扇贝存量锐减,同时为加强海洋牧场的风险管控,公司计划将虾夷扇贝底播区域由234万亩压缩至60万亩,实施3年轮收轮播的耕种方式,公司虾夷扇贝产能或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公司业绩向下承压,另一方面,三年内突发两次对公司业绩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事件,对仍处在信心重筑阶段的投资者造成再次重创,无异于“伤口上撒盐”。我们下调公司评级至“卖出”评级。

  风险因素:突发灾害性天气、经营管理不善、扇贝亩产恢复不达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