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研报中心>>
“双闭环”循环产业链初步成型,新能源汽车业务前景广阔
内容摘要
  事件1:公司发布2017年年报,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18亿元,同比增长20.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3亿元,同比降低6.27%。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57元/股,同比降低6.56%。

  事件2:公司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9.68亿元,同比增长31.89%,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31.51%。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15元/股,同比增长25%。

  点评:

  汽车启动电池后市场份额第一,营销模式巩固龙头地位。公司2017年完成蓄电池产量2,315万KVAH,同比增长2.32%,销量2,266万KVAH,同比增长2.67%。蓄电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2.63亿元,同比增长21.41%,毛利润15.39亿元,同比增长11.77%,毛利率为21.19%,相比上年同期减少1.83个百分点,公司蓄电池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95.34%。公司在国内主机配套市场和维护替换市场市占率分别达到38%和25%,维护替换市场份额为国内最大,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跻身世界第三。2018年第一季度营收、利润增长均超过30%,每股收益增长25%。我们认为这体现了公司“实体店+电商平台”“产品+服务”营销模式的成功,公司龙头地位不可动摇,已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供给端有望进一步收缩,存量市场成主要需求。供给端:2016年国家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实行新消费税政策,一些铅酸电池中小厂家逐步被淘汰或整合,2017年以来,环保政策趋严,执行力度加大,不符合生产要求的企业退出市场,供给端有望进一步收缩,这有利于公司在铅酸电池领域市场份额的提升,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定价能力。需求端:随着汽车行业增速放缓,存量市场逐步成为铅酸电池最大的需求市场。作为维护替换市场第一大份额占有者,公司将享受到存量市场的红利,拉动业绩再增长。

  “双闭环”循环产业链逐步形成,利于公司成本控制与动力电池回收布局。公司致力于打造“铅酸电池循环产业链”和“新能源循环产业链”双闭环循环产业链。2017年,公司实现废旧电池破碎量6.4万吨,营收10.78亿元,净利润7515.54万元,新建成了年处理15万吨废旧电池的项目;2018年3月公司公告将收购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完成后公司将增加30万吨废旧电池年处理能力,废旧电池处理能力将稳居全国第一。这使得公司实现铅酸电池重要原材料铅的自给自足(铅在铅酸电池成本中占70%),成本控制力大幅提升,毛利率更加稳定;同时,公司积极规划和布局建设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产业园,充分利用与主机厂合作的优势、废旧铅酸电池回收渠道和经验优势,开展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公司依托科研院校和美国研发中心的技术支持,已规划在湖北谷城投资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产业园,目前正进行中试示范线阶段建设。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回收处理30万吨废旧动力电池的能力。报废动力电池数量逐渐攀升,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广阔,而国内从事回收业务的企业为数不多,公司因从事铅酸电池回收业务,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竞争中具有经验优势。

  其他新能源汽车产品业务逐步开展,前景广阔。公司除电池业务外还与外资合作生产制造新能源电机、电控及BMS等产品,主要产品为永磁同步电机。由于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公司战略投资了国际领先纯电动超级跑车公司克罗地亚的RIMAC公司并与之设立合资公司,通过将RIMAC公司先进的电机电控技术在国内的落地,制订了以高转速、轻量化、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为特征的技术领先战略,从而确立了公司电机电控产品在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目前合资公司已注册完成,并展开了乘用车系列产品的研发工作。目前行业前三的市场占有率为35%左右,集中度不高,竞争激烈,没有形成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和优势梯队。公司战略方向复合产品发展要求,同时公司实行“三电+租赁”的商业模式,并将与下游主机厂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在细分市场确立领先优势,搭建能源管理的业务和服务平台。2017年,公司已经与东风旅行车、唐骏、凯马、武汉扬子江等主机厂签订合作协议并配套供货,合作车型成功进入国家工信部产业推荐目录。新能源汽车业务前景十分广阔。

  盈利预测及评级:根据公司的最新销售情况和营业税征收情况,我们预计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EPS分别为0.73、0.84、0.97元,对应4月19日收盘价(12.24元)的市盈率分别为17、15和13倍,考虑到公司启动电池的龙头地位和新能源业务未来的较大发展空间,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股价催化因素:1、公司铅酸电池与动力电池“双闭环”产业链顺利完成;2、新能源汽车发展加速。

  风险提示:1、新业务发展不及预期;2、下游汽车产销量不及预期;3、铅价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