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研报中心>>
事件点评:内部协同显著,智能工厂成为大力发展方向
内容摘要
  事件:

  4月20日,公司发布2017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36亿元,同比增加2.55亿元,增长19.90%;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68亿元,增长77.78%。

  投资要点:

  公司2017年业绩增长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智能装备业务持续发力。公司已形成包装自动化+3C自动化+光伏自动化为核心的十多个行业的工业自动化布局,受益行业需求增加业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二是汽车铸件业务扭亏为盈,2017年铸造分公司在大众MQA15寸,福特C2等新项目上形成批量生产,产品单价和客户基础均处于历史最好状态,2017年毛利率为18.76%,较上年提高5.71个百分点。三是公司降本提效成果明显,公司通过加强内部整合,控制管控成本等方式提升管理效能,2017年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占营收比重分别为5.33%和10.86%,较2016年同比下滑0.07和0.88个百分点。

  自动化业务业绩优良,板块协同效应显著。2017年公司自动化包装及印刷生产线实现营收5.91亿元,同比增长31%;惠州三协实现营收2.83亿元,同比增长33%;合计8.74亿元,占营收比重57%,贡献了公司绝大部分净利润。苏州晟成2017年实现扣非净利润8164万元(2017年12月26日开始并表),实现业绩承诺比例为125%,超过预期。2018年公司开展财务、信息、技术、采购“四大协同”,建立“大平台、小团队”的发展模式,将包装智能工厂、光伏组件智能工厂列入重点项目建设,将提供智能工厂、智能仓储/物流、产线自动化等多层次产品与服务。

  “内生+外延”双轮驱动,智能制造拔得头筹。工信部于2月24日成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工业互联网行业迎来持续政策加码。根据《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将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公司目前已通过“内生+外延”方式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先发优势:一方面,公司通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双轮驱动,已率先实现工业自动化“通用性”难题的突破,具备成熟的跨行业拓展经验;另一方面,公司2017年先后完成苏州晟成并表、控股武汉璟丰、增资深圳慧大成,围绕智能制造主线持续布局。2017年公司高端产品销售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0%,随着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步入机遇期,公司作为国内龙头业绩有望持续增长。

  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智能工厂业务发展可期。相对于目前广泛实施的产线自动化和物流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智能工厂是生产柔性和效率更高的制造模式,也是工业互联网发展愿景中的必要一环,面临重要历史机遇。一方面,公司已经设计并实施了十多个行业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具备成熟的跨行业拓展经验。另一方面,公司已经建立了从人工智能算法开发、视觉识别模块、精密部件、产线自动化、物流仓储自动化、智能工厂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务体系,形成了智能装备制造的先发优势。

  我们认为,“智能工厂”发展方向是公司内部协同、融合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2018年是公司业绩持续“绽放”之年。公司2018年业绩来源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盘”,自动化包装业务受下游纸品行业复苏驱动,业绩持续高增长较为确定;苏州晟成作为光伏组件自动化行业龙头,受益于国家对于“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计划”的大力扶持,前景广阔;惠州三协将继续探索跨行业的工业自动化实施经验。第二部分为“成长盘”,慧大成、武汉璟丰均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汽车铸件在未剥离之前还将贡献业绩增量。第三部分为“智能工厂”,2018年是公司全力开拓“智能工厂”业务模式的“元年”,在行业风口下该业务具备良好的业绩弹性。

  维持公司“买入”评级。预计公司2018-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02、4.01、5.17亿元,按照最新收盘价对应PE为22、16、13倍。从可比行业估值来看,我们统计了20家工业自动化标的,按照2018年4月20日股价计算2018-19年行业平均PE为32、23倍。自2014年公司布局自动化业务到现在已经基本实现战略转型,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建立了市场优势,同时加码智能工厂业务业绩增长具备良好弹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商誉减值风险、公司业务的整合风险、苏州晟成业绩不及预期;公司配套融资进展不及预期;相关政策推进的不确定性;智能工厂业务推进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