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研报中心>>
智慧城市系列专题报告:新生态、新模式,助力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稳致远
内容摘要
  智慧城市理念快速得到全球认可,主要国家推进效果明显。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智慧城市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微观城市管理方面的积极效果更多的为各国所接受,主要国家如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国家率先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此后中国也开始发力。按照JuniperResearch排名显示,美国有6个城市进入了全球智慧城市20强,遥遥领先,美国主要特点在于先进技术的部署,主要应用集中在社会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以及电子政务等方面;新加坡作为城市国家,凭借着其规划的精细和解决方案的实用性,虽应用技术非最新,但整体解决方案能力领先全球;欧洲国家如英国,智慧城市发展更加侧重于公共服务、能源管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而且在城市规划方面优势独到。

  国内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推进顺利,新型智慧城市理念深入人心。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紧跟国际潮流,在2010年开始就启动了大规模的试点示范工作,住建部、发改委等部门积极组织。目前,国内政府各部门组织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含区、县、镇)有686个,几乎所有的副省级以上城市均参与试点。在JuniperResearch的排名中,我国有无锡、银川、杭州三个城市进入前20强,数量仅次于美国。但是,从前期的试点也发现,我国智慧城市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碎片化等问题。因此,2015年底中央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强调以人为本、协调融合、共建共享、安全可控等理念。在十九大的报告中,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智慧社会”的概念,将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

  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应用领域广阔,新的发展模式也正在孵化。目前,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更为广阔,除了传统的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之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IOC)等综合性平台开始兴起,部门之间的共建共享加强。同时,新型智慧城市也孕育了新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新型智慧城市改变了传统智慧城市以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积极性明显上升,企业通过构建生态圈的方式开始大量进入该市场;另一方面,政企协同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PPP模式中社会资本如何盈利问题虽然还在探索,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依然有很多企业进入;最后,新型智慧城市更加强调模式创新,通过开放开发、众包等方式吸引市民或者社会资本参与。

  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生态,平台企业主导生态建设和能力整合。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新理念、新模式的集大成者,发展过程中也对传统的生态形成了挑战。其中,技术生态调整最为明显,传统的集成开发正在向系统平台建设转变,以前使用的商业软件也在向开源技术转型;商业生态也在出现调整,从以前的集成商为核心向平台技术提供商转变,从项目制厂商向服务型厂商转变。国内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科技、平安科技、中国电科为主的平台企业,凭借接着强大的生态建设和整合能力,在这一轮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竞争力开始凸显。

  投资建议:新型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的方向就是十九大报告所提到的“智慧社会”,强调的是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平衡城乡发展,打造智慧城市群,实现城市内部应用的互通,真正实现全社会的智慧化。未来5年,智慧城市相关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IDC预测,2017-2021年智慧城市相关投资平均增速将超过18%,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都是投资热点,尤其是安防、交通等领域表现更为抢眼。建设投资者关注太极股份、数字政通、苏州科达、海康威视、四维图新等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1、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顶层和政策设计依然依托的是各级政府,此前在相关的试点中支持力度就非常大。但是,如果相关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智慧城市投资力度将受到影响,相关企业的业绩也很难得到释放。2、竞争加剧的风险。未来,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加快,各个领域的竞争有可能呈现加剧态势,相关企业智慧城市业务毛利压力较大。3、技术风险可能加剧。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应用,行业的技术替代和升级显著加速,如果相关企业不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创新和演进的步伐,非常可能被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