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研报中心>>
资管新规十月记: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展如何?
内容摘要
  银行理财业务受资管新规冲击有多大?

  非保本理财规模2017-1H18下滑,7-8月有所回升。2017年初严监管大幕开启,2017-1H18银行业非保本理财规模增长放缓,2017年同比下降4.07%,1H18比年初下降5.28%。18年下半年,受监管尺度边际放松影响,非保本理财规模有所增长,8月末规模达22.32万亿(较6月末回升1.32万亿)。

  理财收入2017年略有下滑,1H18大降。按20家上市银行口径(不含工行),2017年理财业务收入1281亿元,同比下滑5%;1H18理财业务收入416亿元,同比大降39%。可以说,资管新规等对理财业务收入的影响已基本体现。

  过渡期上市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大盘点

  银行理财从预期收益型走向净值型。预期收益型产品本质上是以手续费的名义赚取息差,类似存款的收益模式,是刚兑预期的根源。按照资管新规及理财细则之要求,银行理财将逐步净值化转型,净值模式可有效打破刚兑预期,盈利模式转向管理费与业绩报酬。

  工行与招行领跑:净值型产品种类丰富,权益类大部分自主管理,当之无愧的第一梯队。股份行里光大、民生:净值型产品底子不弱,新规以来发行较积极,但权益类投资多依赖委外和投顾。兴业、北京:净值型产品数量虽多,但品种匮乏,投资结构较为单一,权益类较少涉及。上海、杭州、江苏:净值化转型较为积极,但多为封闭式。农商行里常熟:具有相对优势。

  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竞争格局会是什么样?

  净值化转型关键在客户接受度,而这取决于产品竞争力。本质上说是产品开发、投资研究、风险管理、前中后台的完整成熟体系,直观体现就是产品的净值。组织架构和历史业绩都需要长期积累,故后起者理应更加努力。

  净值化时代,马太效应加剧。2020年底,未及时转型且产品基础薄弱的银行,可能面临客户流失。而早已培育出优秀的净值型开发、销售、管理能力的银行,将凭借历史业绩优秀的净值型产品,获得增量客户。盈利能力支撑其投研体系建设,从而巩固其品牌和资金募集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也许会很快形成类似公募基金的头部集中格局。

  投资建议:规模回升佐证监管放松,净值化先行者强者愈强

  7-8月非保本理财规模回升,佐证理财监管尺度放松;资金端成本下行可扩大利差;净值化转型令强者愈强,利好大行和股份行。平稳过渡中,银行理财业务有望渐渐回暖。工行、招行、光大具备净值化转型先发优势。

  风险提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经济超预期下行导致非标出现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