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研报中心>>
工匠精神+市场化战略,铸就机床引领者地位
内容摘要
  品牌路线独立自主,公司已成国内高端数控机床引领者。

  ①公司定位:国内数控机床领军企业,产品定位高端。公司成立于2002年,始终致力于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形成了龙门/立式/卧式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等产品系列,多年来始终站在国内数控机床市场与技术的前沿。

  ②经营状况:历史表现稳健,有望迎来业绩拐点。2019年,受机床工具行业下行拖累,公司实现营收11.65亿元,同比下滑8.64%,但降幅远小于行业整体水平;2011-2019年,国内金属切削机床行业主营业务收入CAGR为-4.07%,同期公司营收CAGR为0.96%,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公司厚积薄发,有望迎来业绩快速成长的拐点。

  ③现金流分析:现金充裕,经营质量上乘。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自2016年以来,持续提高,表明公司营运能力出众;资产负债率持续降低,账上资金充裕。

  ④经营风格分析:坚持独立自主品牌路线,经营有定力。公司IPO首发股份数量仅占发行前总股数的11.11%,且此后大股东从未减持,目前质押率为零,公司无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充分彰显了公司在经营上的定力和优质性。此外,第三代接班人已于2018年进入公司董事会,公司逐步进入业绩释放期。

  行业层面:机床市场兼并重组序幕拉开,民营机床迎来发展良机。

  ①装备制造业“母机”,战略地位显著。机床行业是关系国家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处于制造业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目前国内机床产业正朝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景气度方面,金属切削机床产量3-6月分别同比增长-21.70%/11.40%/17.10%/15.40%,4月以来持续正增长,景气度持续回升。

  ②竞争格局:国内机床行业大而不强,兼并重组助推竞争格局优化。老牌机床龙头在过去十多年中,逐步边缘化、平庸化,规模效应和核心技术能力始终未有重大突破。随着中国通用收购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机床行业兼并重组序幕已然拉开,竞争格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机床迎来发展良机。作为装备制造的核心价值环节,中国机床行业亟需发展自有品牌,唯有“工匠精神+市场化战略”方可突围,海天精工有望成为民族机床行业的新旗手。

  工匠精神+市场化战略,奠定民营数控机床引领者地位。

  ①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工匠精神助力公司产业链配套持续完善。国内机床行业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海天精工具有自研机床电主轴等核心零部件能力,具备工匠精神,在国内机床行业中竞争优势突出。

  ②逆周期研发力度加大,切入新能源汽车、5G通讯等行业成长可期。为应对汽车行业的低迷对公司机床业务的影响,公司加大逆周期产品的研发力度,随着新兴下游领域对公司机床产品带来的新增需求,公司有望迎来高成长。

  ③大型机做强,小型机扩量,市场化战略助力公司逐步实现规模效应。公司在保持中大型数控龙门加工中心领先地位的同时,采取市场化战略开发小型批量化产品,有望实现规模效应。

  ④对比同行业公司,海天精工竞争优势突出。与同为民营数控机床上市公司的创世纪相比,公司产品定位高端,且从财务指标看,公司在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应收账款占比及周转率方面更为优秀,竞争优势明显。

  ⑤参照海天国际成长路径,海天精工具备成长壮大优秀“基因”。两家企业同为海天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具有相同的创始人背景,海天国际已成长为全球注塑机龙头,海天精工可充分借鉴海天国际成长经验,具备成长壮大优秀“基因”。

  ⑥对标山崎马扎克,公司成长路径清晰。两家公司主业同为机床,均在机床领域持续深耕,并未多元化经营,并且敢于在行业低迷时投入资金进行产品研发和设备投资。山崎马扎克屹立百年而持续发展壮大的历程为海天精工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路径参考。

  对标工业机器人,机床板块估值有待修复。①技术层面,两者底层技术具备相通性,但机床精度要求高于工业机器人,两者产业链相似;②竞争格局层面,两者的市场竞争格局相似,但机床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母机,战略地位高于机器人;③估值层面,工业机器人板块估值较为充分,PE(2020E)平均值约为70倍(以本文所选公司为基准)。而机床领域,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母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高于工业机器人,对标工业机器人,机床板块PE(2020E)平均值仅约为35倍,存在较大修复空间。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公司是国内高端数控机床引领者,工匠精神+市场化战略,在国内机床行业稀缺性凸显,受益行业景气度复苏,叠加下游需求上升,公司有望迎来业绩快速成长的拐点,同时对标工业机器人,估值存在较大修复空间。预计2020-2022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40亿元、1.98亿元、2.77亿元,对应PE分别为43、30、22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周期带来的经营风险、行业和市场竞争风险、公司战略实施不及预期风险、新冠疫情加剧导致经营环境恶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