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研报中心>>
三季度环比逆势改善,打造合成生物产业园
内容摘要
  事件描述:

  10月27日,公司公告2020年三季度报告。据公告,2020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1.52亿元,同比下降27.37%;归母净利润3.21亿元,同比下降13.7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16亿元,同比下降14.47%;加权平均ROE为5.96%,同比下降5.15个百分点;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64亿元,同比下降37.49%。

  公司前三季度业绩承压,Q3环比逆势改善

  受疫情影响,公司本年度业绩同比有所下滑,但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恢复,三季度业绩环比有所增长。2020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毛利润5.19亿元,同比减少1.75亿元。前三季度,公司财务费用-796.46万元,同比增长20.39%;管理费用9114.06万元,同比减少5.79%;销售费用4709.18万元,同比减少23.48%。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2.64亿元,同比下降37.49%;

  投资活动净现金流为3.25亿元,同比增长146.01%;

  筹资活动净现金流为49.78亿元,同比上升390.95%。存货周转天数为342天,同比增加157天。公司应付票据及账款由期初的7.47亿元减少至5.62亿元;

  应收票据及账款由期初的2.33亿元减少至1.34亿元,原因是公司自2020年起采取只承接信用等级较高银行承兑汇票的政策,导致来自信用等级较低银行的承兑减少。公司前三季度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资本开支)为2.76亿元,同比减少38.25%,主要由于本期内固定资产等支付放缓所致,在建工程17.94亿元,比期初增加12.27%。

  单季度来看,Q3公司营收3.59亿元,同比减少24.83%,环比减少7.49%;

  毛利润1.67亿元,同比减少24.4%;毛利率为46.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减少3.79%,环比增长30.32%。

  公司下游客户以海外客户为主,受疫情影响Q3下游海外需求继续走低,但公司业绩环比逆势改善,反应公司对市场的拓展能力。

  拟投资打造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未来业绩增长可期

  公司是全球唯一可生产DC18(18个碳原子的长链二元酸)的企业,未来将进一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生产戊二胺、生物基尼龙等产品。在建产能方面,公司位于新疆乌苏的5万吨/年生物基戊二胺和10万吨/年生物基尼龙产能已完成中试,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装置投产时间因疫情原因有所推迟,有望2021年上半年投产。规划产能方面,公司于10月12日发布公告,计划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投资打造“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计划总投资250亿元,分期分步实施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包括8万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项目(含已募投的40000吨/年癸二酸实施地变更)、24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项目和90万吨生物基尼龙项目。一期项目以IPO募集资金、经营积累的自有资金,以及其他自筹资金合计出资40.1亿元,山西综改区管委会及其协调的国有主体、政府产业基金合计出资39.9亿元。借此机会,公司可以加快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在扩大主要产品产能的同时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与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建设生物材料产业集群,助力山西省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公司在市场当中的的竞争地位。

  此外,生物基尼龙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也有望解决国内双单体尼龙行业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的瓶颈难题。

  持续进行股权激励,提高核心团队的创新动力

  为了进一步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公司披露了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50万股限制性股票,占总股本的0.12%。其中首次授予40万股,占总股本的0.1%;预留10万股,授予价格每股60元。本次激励计划涉及对象共计58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4.44%,包括核心技术人员高伯爵及其他员工。考核指标是以20年的营收或净利润为基数,考核2021-2024年的营收增长率或净利润增长率,A目标为对应年度营业收入增长率或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0%、69%、120%、186%;B目标为对应年度营收增长率或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44%、73%、107%。

  此外,公司上市前就拥有三大员工持股平台济宁伯聚、济宁仲先和济宁叔安,合计持股1041万股,持股比例达到2.78%。公司凭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业绩指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在产品应用领域拓展创新,维持公司的高成长性,确保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3、8.15、10.59亿元,同比增速为-5.4%、79.9%、29.9%。对应PE分别为87、48和3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开发进度及销售不确定性的风险,在建项目及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核心技术外泄或失密风险,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波动风险,诉讼风险,疫情持续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