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研报中心>>
主营业务稳健成长,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165.86%
内容摘要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9.64亿元,+19.34%),归母净利润(0.32亿元,-58.45%),扣非归母净利润(0.30亿元,+165.86%);一季度业绩预告实现归母净利润750.93万元-1118.90万元,扭亏为盈。

  收入端稳步提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造成一定拖累

  受益公司主营业务经营稳健,2020年收入端保持稳健增长,利润端受所持贵阳银行股份市场价值减少造成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下滑较多,导致归母净利润同比出现大幅下滑。根据预告,因公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生产经营效率不断提升,且非经常损益影响金额同比大幅降低,公司21Q1归母净利润增长115.57%-123.36%。

  毛利率净利率出现下滑。2020年公司毛利率较下滑2.4pct至39.5%,或主要因核心装备研发制造及微电子业务毛利率分别减少4.96pct及10.95pct,但占收入比则分别提升提升27.91%及17.30%;净利率同比大幅下滑主要因所持贵阳银行市场价值减少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下滑192.99%所致,结合一季度业绩预告可见该影响或逐步消退,后续盈利能力有望迎来一定改善。

  预付账款及合同负债大幅增长,现金流出现下滑。公司2020年存货情况整体相对稳定,预付账款较期初分别上涨102.37%及41.93%,或反映公司下游订单情况良好,正积极备产备货应对经营生产;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滑24.11%,主要因现金流流出增速高于流入增速,以及2020年所支付各项税费同比增长1214万元所致。

  高端装备制造业务实现突破,公司有望长期受益

  高端核心装备研制与保障实现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58.68%,主要客户均实现有效覆盖。目前公司已确定发动机电子控制、救援救生和直升机/飞机供氧专业三大科研方向。2020年,公司共计25个科研项目同步推进,发动机电子控制器和绞车项目已实现批产交付;某型号发动机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已完成验收;与中商飞合作的国产大飞机长时间供氧系统合作项目已落地。此外,公司在飞机维修领域突破重点领域维修市场瓶颈,发动机维修量达到新高,维修总工时量同比大幅度增长;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公司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发动机试车台完成性能测试,已经投入科研试车,预计将为公司未来发动机增量业务提供坚实保障。

  以军为主,以民为辅,三代半导体业务稳健成长

  公司2020年实现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收入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6,678.01万元,同比增长87.80%,主要由于随着客户组别导入和固化、科装产品的规模化以及部分民品的放量,产能利用率和产线良率均稳步提升。相关业务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1)科装业务,2020年公司已成功导入及固化主流科装院所等优质客户,且业务发展稳步向好,同时在研发方面公司科装市场订单名列前茅,并有望在2022年逐步转化为定型项目并实现量产。2)民品,公司5G宏基站射频氮化镓产品已陆续向知名通讯设备供应商送样验证且客户导入工作全面展开,预计伴随宏基站芯片需求放量,公司产品前景向好;硅基氮化镓产品及光电VCSEL业务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滤波器已初步具备量产能力,目前处于产品验证优化阶段。预计伴随公司产能利用率与投片率提升以及应用市场逐渐扩大,未来半导体业务有望保持稳健成长。同时根据公告,子公司海威华芯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投资者正威金控,增资金额12.89亿元,增资完成后,正威金控持有海威华芯34.01%的股权,公司持股比例从51.21%降至33.79%,不再纳入报表范围。

  布局MRO初具规模,未来有望更进一步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方面,公司在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12.89%。2020年,公司共完成126个航线维修项目和28个定检维修项目,巩固国内公务机MRO龙头地位。根据公司规划,未来将积极切入国产飞机部附件、模拟机部附件维修,积极谋划、稳步推进国产大飞机配套项目。飞行培训业务受疫情收入同比下滑42.09%,疫情缓解后,EC-135直升机飞行模拟机培训业务量大幅增长,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未来公司预计仍将积极拓展培训业务至南亚、北亚市场,相关业务有望边际改善。

  投资建议: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务跟随型号列装上量,且微电子业务经过多年投入布局,在国产替代化、5G即将进入大规模商用背景下,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未来成长可期。预计公司2021-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03、1.55、2.14亿元,对应估值分别为104、69、50倍,给予“增持-B”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及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电子产业发展,航空订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