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三季度业绩得到改善,盈利复苏可期。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9亿元,YOY-10.7%;实现归母净利润2.83亿元,YOY+86.0%;公司毛利率33.8%,同比增加0.68pct;净利率25.4%,同比增加11.5pct。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逐年好转,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14.4亿元,同比增加13.2亿元,主因公司前期建设的PPP项目已经逐步进入付费期。我们认为,“双碳”政策驱动生态修复需求提升,叠加CCER开闸可期,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可期。
西北生态修复龙头,布局草种碳汇业务。公司立足于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广阔的草原资源,依托“特色种业+数字技术”,主要从事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草种业、草原碳汇开发利用等业务,是国家西北五省区首家园林绿化一级企业。特色种业是公司生态修复的核心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草原生态修复体系。此外,公司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积极开发储备西北各省及西藏的草原碳汇项目。公司正在推进国际标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和碳汇功能评估技术导则》制定,牵头制定《草地固碳增汇减排标准体系》共15项草原碳汇标准,且与上海环交所、北京绿交所对接启动了碳管理体系建设,是国际和地区草原碳汇行业标准制定的牵头方。
生态修复前景广阔,研发驱动业绩增长。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修复具有更高壁垒,而公司依托“特色种业+数字技术”,是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唯一的生态修复类上市公司,我们认为公司在西北地区生态治理方面具备优势。国家战略“三北”工程的持续推进为公司带来生态修复新市场,且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进行国际化生态修复布局(如蒙古国十亿棵树种树计划的启动),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生态修复业务发展空间。公司种业、生态修复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实力强劲,建立了国内较为完备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22年实现研发支出1.97亿元,YOY+8.8%,凭借142项草种业相关专利数量,名列全球草种业主要创新主体第六名。此外,公司筹建的内蒙古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成立,有利于解决制约我国草种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从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CCER开闸在望,草原碳汇潜力释放。2023年5月30日,在中关村论坛林草碳汇创新国际论坛上,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目前正在抓紧启动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各项工作,争取今年内重启CCER。草原是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碳库,我国草原碳汇潜力巨大。公司是草原碳汇领域较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在草原碳汇领域具有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积极开发草原碳汇储备,在草原面积居全国第一、二的西藏与内蒙古及西北地区均有布局,且与多个地方政府签订了林业、草原碳汇开发协议,叠加种质质量高,大数据平台助力,公司核心竞争力保持领先。内蒙古草原面积约13.2亿亩,每修复一亩草地约固定0.1吨碳,我们测算自治区草原碳价值可达20亿元/年,叠加公司在西北地区及西藏有前瞻性布局,打造草原碳汇领跑企业或可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3-25年净利润分别为4.17/5.78/7.87亿元。我们认为公司“生态修复+特色种业”业绩将稳中有进,CCER重启进程加快使公司将受益碳汇开发与交易。参考可比公司23年PE,我们给予公司2023年25倍PE,对应目标价6.5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回款风险,草原碳汇进度不及预期。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