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内容形式场景 电影业求索融合创新

2024-06-27 06:16:22 来源:

  近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上海证券报记者深入电影节多个主题活动,发现面对观影主力人群的变化,电影行业上下游正在努力求索,通过新内容、新方式、新场景,找到行业的新机会,让光影之路焕新起航。

  电影结构更多元

  “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喜爱电影、走进电影院。”万达电影002739)董事长兼总裁陈祉希表示,电影工作者要拿出更有吸引力的题材、更新鲜的电影吸引年轻观众。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发现,当下观众的价值主张和审美趋势的周期为6至12个月,但电影制作周期长达24至36个月。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有“抗周期性”的影片。

  电影节期间,多家电影行业头部公司“秀肌肉”,未来将发行更多精彩影片。首届“华语巨制巡礼”活动上,阿里影业宣布将以品质感、工业化、大制作三个关键特质作为电影开发方向,并预告7部影片。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表示,将加速“海派盛宴计划”与“名导合作”“英才佳作”等创作人才计划深度融合,预告“中国奇谭宇宙”首部动画电影等3部影片。博纳影业001330)创始人、董事长于冬表示,将继续发力头部大片,预告未来军事动作巨制《蛟龙行动》等多部重磅影片。

  “目前,电影市场不够细化,还比较粗放。影院的闲置率较高,多厅影院并不饱和。”中国电影600977)导演协会会长贾樟柯认为,电影产业要用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高质量内容供给,来激活被大量闲置的市场资源。

  科技与电影结合

  记者另一个深刻感受来自科技。从多家电影公司发布的片单来看,科技元素已不可或缺。

  今年以来,“AI动画”“AI短剧”引发广泛关注。AI有望解放影视行业生产力,同时也给创作者提供更多灵感。王健儿说:“这还只是开始。我相信,由AI操刀的长视频将登上更大的屏幕,我们需要加快拓展AI技术在剧本评估、分镜设计、制片管理、后期制作等影视创作全链条的渗入。”

  据悉,上影将加快推动“IP+AI”在影视领域的发展,挑选有潜力的AI短剧、AI动画作品进行长视频项目孵化,充分发挥AI技术对影视产业的赋能作用。上影预告的另一部重磅影片《雪龙号》将在南极取景,也将在昊浦影视基地使用虚拟拍摄技术,制作环节将融入AI技术提高制作效率,优化视觉效果。

  于冬介绍,博纳在今年成立了AI工作室,开始积累、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资产。博纳影业在电影场景的应用上已走在行业前列。暑期档大片《传说》运用AI技术还原了27岁的成龙,实现了AI技术在大银幕上的突破。

  保利影业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挺伟说:“只有优秀作品还不够,要打造可持续转化的IP资源。”公司的科技板块将开发全息数字人云柜,完成全国文旅信息大模型训练,能够赋能景区导览、博物馆讲解等文旅场景。

  在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看来,AI只是生产工具,离不开人的创意。尽管AI已广泛用于创作,但要真正满足大银幕级别的画面需求,可能还要2到3年。

  商旅文体展融合

  电影节期间,上海发布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进一步擦亮“上海电影601595)”这块金字招牌,将上海打造为电影之城。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表示,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方针下,上海结合科技、商业、文化三方力量,打造具有娱乐性、互动性、沉浸式的消费新场景,推进与各类服务消费场景的融合联动。

  在行业人士看来,电影应将各方面资源打通,使电影、商业、行业深度链接,促进“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

  毗邻上海影城的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在电影节期间揭开面纱。王健儿透露,艺术中心将成为艺术展览、电影交流、新品首发、时尚首秀等精彩发生地。记者在电影节未来影院单元看到,依托AR、VR、MR等头显设备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展现着未来观影模式。电影节期间开展的“造梦现场”电影艺术展,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影艺术群展,通过影展联动探索电影艺术表达和文化交流的多元呈现形式。

  上海沉浸机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CEO胡世辉所专注的VR领域正在为中国特色文旅提出新的思路。此前,公司的《风起洛阳》项目收获热烈反响。胡世辉表示,优质的沉浸式影视内容可以做到老少皆宜,因为情感是共通的。

  在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看来,提供多元化的内容是行业未来“拉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会因为喜欢演唱会、体育、电竞而来到影院,并被沉浸、舒适的影院体验所吸引,成为电影观众。”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领益智造
  • 田中精机
  • 瀛通通讯
  • 凯旺科技
  • 国华网安
  • 方正科技
  • 东杰智能
  • 德赛电池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