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美股「吹哨人」的苦與甜:遭排擠報復後收穫8億獎金刷新紀錄
10-25 19:42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麻曉超 陳鋒 北京報導

  繼今年6月4日後,美股「吹哨人」又出現兩個刷新歷史的紀錄。一個是獎勵給單個「吹哨人」的獎金紀錄被刷新到近8億元人民幣。

  另一個是,在9月30日結束的2020財年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獎勵或擬獎勵給「吹哨人」的獎金總額刷新歷史紀錄。

  但與6月4日的披露不同,SEC在上述兩份最新的公告中,均提到了「吹哨人」因為「吹哨」遭受了「苦難」的事情。言外之意是,他們在公司內部遭到了報復或者排擠。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類現象的背後,藏著人性的共同弱點,以及舉報人情緒糾結等問題,中國資本市場也可以反思、考慮,很有價值。

  天價獎金的「甜」

  美國當地時間10月22日,SEC在一份公告中稱,獎勵一名吹哨人1.14億美元(約8億人民幣)獎金,這筆獎金規模刷新了歷史紀錄。此前紀錄的保持者,是今年6月份一名獲得5000萬美元的「吹哨人」。

  此次的1.14億美元,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約5200萬美元,與該「吹哨人」舉報的案件掛勾,SEC通過「吹哨人」的協助進行了成功的執法。

  另一部分約6200萬美元,是從上述舉報案件衍生出來的其他幾項案件,執法機構不是SEC。

  美股「吹哨人」經常被獎勵天價獎金,主要得益於兩個因素。第一個是獎金額度直接與監管罰沒掛勾,具體為,如果「吹哨」帶來的行政處罰罰金超過100萬美元,「吹哨人」可以獲得最低10%、最高30%的罰金;第二個因素是,為了保證「吹哨人」得到獎勵,美國國會設立了一個獨立的基金,名為「投資者保護基金」。

  在剛結束不久的2020財年(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SEC年度「吹哨人」獎金規模又刷新了歷史紀錄。

  根據9月30日的公告,SEC在2020財年共獎勵39名「吹哨人」,獎金總額約1.75億美元。自2012年第一名獲獎「吹哨人」出現,截至2020年9月30日已有106名「吹哨人」被獎勵,累計規模達到5.62億美元。

  「吹哨有獎」在美國有100多年的歷史,不單資本市場領域有,其他行業領域也有,甚至相比之下歷史更長。

  《華夏時報》在2019年曾發布美股「吹哨人」制度的系列報導,其中提到,1863年3月,總統林肯執政期間,針對軍火商大發不義之財的問題,美國國會通過的《欺詐聲明法》中就包括一項「吹哨人」獎勵條款,該法案可以看作是美國「吹哨人」制度體系的近代開端。

  美國早期的「吹哨」制度,主要針對的是國防軍工領域的違法行為,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逐步向醫療、稅收等其他領域擴展,並頒布了一系列較為系統的法案而非一部法案。

  專門針對金融證券的「吹哨人」項目的建立,是在美國金融危機之後。具體到美股,時間點是在2011年8月,當時SEC正式開啟「吹哨人」獎勵與保護項目。

  早年的歷史與經驗,為如今「吹哨人」制度在資本市場的高效運行奠定了基礎。

  遭排擠報復的「苦」

  在資本市場,相比外部人士舉報,內部知情人士的「吹哨」更能增加違法違規行為被揭露、證實的機率。

  但內部人士「吹哨」的意願,因為一些特殊原因通常較難激發。美股給「吹哨人」天價獎金,算是一種激發意願的措施。

  在外界羨慕那些拿到數億獎金的「吹哨人」的同時,有種「吹哨人」的「苦」似乎被掩蓋了。比如,在10月22日的公告中,SEC「吹哨人」辦公室主任簡恩-諾伯格(Jane Norberg)提到,這位被獎勵近8億元的「吹哨人」,在向SEC「吹哨」前,於公司內部多次舉報,在「私人感情以及工作上遭受了苦難(hardship)」。

  此外,9月30日的公告中,SEC也提到,一些「吹哨人」在公司內部進行舉報時遭受了「苦難」。言外之意是,這些「吹哨人」因為「吹哨」遭到了報復或者排擠。

  「吹哨人」在向SEC「吹哨」前,先在公司內部向有關高層舉報問題,是美股「吹哨人」制度的一個特別之處。

  SEC的相關規定,釋放了鼓勵「吹哨人」優先向公司內部紀律委員會舉報違法違規行為的信號。比如,《華夏時報》記者梳理其相關條款細則發現,相應的條款包括,第一,舉報人自願率先向公司內部紀律部門舉報,相比直接向SEC舉報,可能會分享更高比例的罰金;第二,舉報人自願向公司內部紀律部門舉報,最終由公司通知SEC,該舉報人也會被認定為合格的「吹哨人」,並分享應得的獎金;第三,舉報人率先自願向公司內部紀律部門舉報,並在120天內同時報告給SEC,由此引發的罰金也會按比例分給「吹哨人」。

  為此,SEC還設置了對報復「吹哨人」行為實施「反報復」執法行動的相關機制。

  但如今看來,美股「反報復」機制的存在,雖然可以降低內部人士「吹哨」後遭到公司開除等顯性報復的幾率,卻依然無法避免「吹哨人」事後遭到同事排擠等較為隱秘的情況的發生。

  而這種現象的存在,會抑制內部人士「吹哨」的意願。即使被舉報的上司或者同事確實違法違規,但舉報人仍可能遭到同事的疏遠或者排擠,引發「叛徒感」的情緒,這種情況在當代任何國家出現可能都不足為奇。

  劉俊海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其中可能藏著人類的共同弱點的問題,一個人有是非觀念,但有的時候可能更希望身邊的人對自己忠誠,法律正義與江湖義氣有的時候是一致的,有的時候是矛盾的,比如,上市公司或者金融機構造假,內部人士對此舉報以保護公眾投資人,是大義,為了同事或者友誼選擇保密,是小義,如何選擇,不同人的答案可能不同。

  編輯:嚴暉 主編:夏申茶

免責聲明:本報告分析及建議所依據的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本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所依據的信息和建議不會發生任何變化。我們已力求報告內容的客觀、公正,但文中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依據本報告提供的信息進行證券投資所造成的一切後果,本公司概不負責。本公司所隸屬機構及關聯機構可能會持有報告中提到的公司所發行的證券頭寸並進行交易,也可能爭取為這些公司提供投資銀行、財務顧問或者金融產品等相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