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清:将重点构建碳中和与生态环境协同的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通过给大气“拍CT”,就能捕捉到污染物的蛛丝马迹。
环境光学监测就像是给大气做CT扫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刘文清也被称为“给大气环境做CT的人”。
他率领团队建立了包括400多种大气污染物、100多种水体污染物、20多种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光谱特征数据库,研发了污染物光谱定量解析算法和工程化应用软件,不仅能为大气环境“把脉”,还能“诊断”水体、土壤的污染情况。
环境监测技术为准确、及时、有效地“说清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排放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刘文清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执法的标尺。同时,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有力推动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对未来环境光学监测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刘文清:当前,大气环境监测呈现跨介质、全尺度、高精度等趋势,研究尺度向更广更深入延展,解决全球问题与区域治理关联;学科交叉融合明显,技术装备呈智能化发展。
从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现状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吸纳国外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国情不同、环境状况与阶段不同、外部环境不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经验,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改革发展新路子。这方面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未来,我们的创新方向将集中在推动监测技术的创新、国产仪器的产业化及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在局域微观精细化监测方面,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应用的大气环境监测传感器,实现污染源监测网络化;在宏观区域监测方面,创新地基遥感监测手段,获取更多的大气成分和气象参数,突破卫星和机载高光谱分辨率大气遥感关键技术,提升重污染天气下的观测能力(排放源辨识和区域传输直接观测),实现大气环境的立体化、智能化综合关联监测。
同时,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也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能以研究重大问题、服务国家和社会作为最高目标,继续攻克难关,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卡脖子”问题,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更加先进的光学监测技术和设备。
新京报贝壳财经:下一步重点工作是什么?
刘文清:一方面是围绕我国的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治理展开。我们知道,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污染源的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污染的成因也发生快速变化,所以我们的大气污染防控工作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现在主要城市群颗粒物中二次成分的占比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全国大气臭氧浓度不断增加,个别城市开始出现臭氧引起的污染现象。因此,接下来监测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有效控制PM2.5和臭氧浓度,以及最重要的相关前体物:VOCs、NOx、CO、SO、NH3。我们希望能尽快发射星载臭氧探测激光雷达,这方面我们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下,我们会重点发展温室气体浓度、生态通量、碳柱及廓线监测等技术装备,建立性能评估技术校验体系,构建碳中和与生态环境协同的新一代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支撑国家和地方降碳减污协同控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赵方园编辑陈莉校对卢茜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降息25基点!鲍威尔回应特朗普胜选
- 6万亿元隐性债置换影响多大?专家解读来了
- 央行要放大招!最新解读来了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AI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或带来诸多改变
- 证监会、上交所:提升A股投资价值
- 11月9日PA6产业链情报
- 11月9日硫酸铵产业链情报
- 又一品种,价格大涨
- 水利领域首单REITs成功上市 引发相关领域上市公司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