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交通运输局:打造普通国省道现代综合治理枣庄模式 推动“路长制”实现“路长治”
鲁网3月31日讯(记者杜方奇)3月31日,枣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枣庄市域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市公路和地方铁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赵丽,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家银,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启明出席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市公路和地方铁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赵丽详细介绍了深化推进普通国省道路长制工作的进展情况。
赵丽说,为扎实做好公路大管理、共抓大保护、推进大协同,进一步优化路域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条件。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提出普通国省道实行“路长制”,并出台《枣庄市实行普通国省道“路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纳入省级试点2年以来,枣庄市聚焦“优化通行质量、改善路域环境、加强公路安全、夯实长效治理”等目标,通过机制创新、智慧赋能、精细管理,探索实践了一条“党建引领筑基、共同缔造聚力、建养并举固本、一路多方带动”的普通国省道“13345”治理路径,打造了普通国省道现代综合治理枣庄模式,推动“路长制”实现“路长治”。
共谋“一盘棋”,建立“一套”推进机制。接续出台《枣庄市实行普通国省道“路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枣庄市推进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枣庄市普通国省道路长制日常保洁绩效督导评价导则》,明确市、区、镇三级路长118名,坚持“党旗”聚力,市、区、镇书记挂帅,基层公路中心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帮包联系重点路段,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有序”的架构体系。
共绘“一幅画”,秉持“三融”治理理念。坚持路产融合、将公路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旅等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建养一体化”,年内完成普通国省道旅游服务功能提升97公里、串联A级景区18个,修复改造路面114.56公里,精品示范路创建32公里,实现修一条公路,筑一路美景、富一方百姓。坚持部门融通,健全“一路多方”的工作机制,形成公安、住建、城管等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坚持数智融汇,《路长制“管理+考核”智慧服务》荣获全省交通系统数据创新应用优秀场景,累计处理问题967项。目前枣庄市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99.57%,较上年同期提升1.31%,路况水平再创新高,路畅景美让惠民利企可感可及。
共谱“一首曲”,把握“三个”关键环节。按照市级牵头指导、区级统筹推动、镇级具体落实,实现责任落实链条化。推行问题整改工作跟进机制,建立扬尘治理日常巡查、清扫保洁、问题整改、应急处置“四本台账”,推行“线索-转办-整改-问效”四步工作法,实现管理闭环化。建立区(市)日常巡查、市级抽查、市区两级联合评价的“三位一体”督导评价机制,累计发送提醒函272份,整改各类问题1333项,实现评价整改动态化。
共搭“一台戏”,畅通“四维”筹资渠道。每年争取省级以上资金3亿余元用于路面维修改造,市级每年自筹资金500万元用于路面保洁绩效奖补,区(市)、镇街采取“交通+公益岗”“城乡环卫一体化统筹”等形式补助,鼓励引导企业出资升级改造门前出入道路。
共织“一张网”,夯实“五种”管护模式。经过近5年的实践,以政府主导、多方协同为核心,主要形成了“路长制”三级联动管理模式、市场化与社会化养护模式、标准化与动态台账管理模式、智慧养护与信息化应用模式、督导评价与绩效奖补激励模式等。
发布会上,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家银就交通在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方面的工作计划回答记者提问。
王家银说,交通运输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着力打通体制机制、监管治理等堵点难点,推动构建适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全域推进便捷交通。突破传统“点对点”客流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公铁、空铁、公空旅客联程运输,强化综合客运枢纽与城市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高效衔接,引导传统客运企业由单一运输向综合出行服务转型,实现“一站购票、无缝换乘、一证通行”。积极融入国家交通运输主通道规划建设,纵向贯通京津冀、长三角,横向对接中西部重要战略支点,积极培育“门到门”公铁联运服务模式,深入实施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促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散转集”,切实提升货运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集成打造智慧交通。坚持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交通管理,围绕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无人飞行等创新前沿,推出一批成效明显、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积极争创全国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高标准建设市级综合交通指挥中心,对上链接部、省交通平台,强化数据归集、深度分析和研发应用,推动全市公路、铁路、水路、邮政各领域信息实现共享共用,引导行业监管部门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精准服务的效能。
三是迭代升级绿色交通。用足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快国四排放营运柴油货车淘汰、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和新能源公交车辆及动力电池更新,广泛应用绿色环保、清洁高效的交通运输装备。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废旧路面材料、公路铁路沿线废旧建材的循环利用,规划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站和加氢站,积极争创全国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试点,推动形成交通运输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
四是用心守护平安交通。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底线思维,大力开展城市交通运营、高路基高边坡重大灾害风险排查等专项治理行动,深入实施铁路环境安全、公路运营风险排查整治,切实提高交通安全保障能力。严格规范执法,坚持路面严查与源头治理并重,严厉打击超限超载、非法改装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扎实做好抢险救援准备,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不断提升快速响应及实战处置能力,全力维护交通行业的安全稳定。
发布会上,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启明结合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详细介绍了枣庄未来将推进的重点工程。
孙启明说,市交通运输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推进“四网”建设,科学谋划交通重大项目,全力构建内通外联的公铁水空综合交通体系。
一是优化四通八达公路网。市交通运输局将坚持把高速公路建设摆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位置,积极协调争取枣庆高速、台睢高速尽快开工建设,持续提升枣庄市高速公路密度,推动“县县双高速”向“县县三高速”迈进。规划实施国道518、省道322、321等一批普通国省道新改建项目,尽快将一级公路占比提升至70%以上。依托台儿庄古城、冠世榴园等景区节点,精心建设“鲁风运河”“红色沂蒙”主题旅游公路廊道,全力打造“快进慢游”交通旅游体系。围绕全域创建“四好农村路”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按照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规范提升农村公路路网,有序推进低等级农村公路改造升级,确保双车道公路覆盖所有行政村,切实让更多的农村公路成为百姓的致富路、幸福路。
二是完善高效便捷铁路网。相关部门将积极对接国家中长期和省级“十五五”规划两张“铁路网”布局,全力争取济枣高铁南延早日实施,超前谋划枣庄至临沂、枣庄至菏泽等城际铁路纳规立项,尽快补齐枣庄东西向快速铁路短板。深入开展货运铁路联网、补网、强链三年行动,统筹实施潍焦集团、八一热电等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园区、进厂区,切实打通铁路货运“最后一公里”。
三是拓展通江达海水运网。枣庄市作为鲁南门户,是京杭大运河由江苏进入山东的首个城市,发展内河航运前景广阔。相关部门将尽快修订印发《枣庄港总体规划》,扎实推进薛微航道、城郭河航道等支线航道改造升级,高标准建设台儿庄三线船闸、万年闸三线船闸,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黄金效益”。建立完善以集采集销、定制加工、精准配送为支撑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拓展船舶制造、供应链金融等惠航业务,持续发力突破临港经济,推动各港区从“简单装卸港”向“综合物流港”“高效贸易港”“产业集聚港”转型。全面加强与内河大港、重要海港协同合作,持续提升货源组织能力,创新开展船货代理、分拨配送等物流增值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内河航运综合效益。
四是构建多点支撑航空网。全力推进枣庄翼云机场尽快建成通航,逐步开通枣庄至深圳、广州、西安、三亚、成都等国内重要城市航线,持续丰富航空客运网络。积极开展滕州、台儿庄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及早谋划薛城、市中通用机场建设,合理布局一批通用航空(直升机)起降点,聚力形成民用运输与通用运输兼备的机场布局。抢抓低空经济发展的窗口机遇期,发挥枣庄市制造业优势,大力培育无人机整机与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与低空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做好信息共享、设施共建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积极打造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发展新高地。
责任编辑:杜方奇
2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