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苏州 一座古城的科创“丝路”

2025-04-07 04:39:49 来源: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斗大苏城一点烟,却好晚炊欲暮天。”登上北寺塔俯瞰,8657.32平方公里的苏州便成了清代诗人许传霈笔下的“斗大”苏城。暮色将近时,近处的古城被缕缕人间烟火气笼罩,一如千百年前。向东远眺,工业园区的幢幢高楼华灯初上,“东方之门”吸引着每一个对未来心驰神往之人。

  近日,海内外千余位苏商代表齐聚“2025苏州苏商大会”。来到苏州20余年,在立讯集团副董事长王来胜心中,“苏州早已不是他乡,而是与之携手、为之奋斗的地方”。从苏州走出去,又带着创业梦想回到苏州,博瑞医药创始人袁建栋感叹道:“选择苏州,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之一,我找到了一片适合生长的土壤。”

  引人驻足的土壤孕育令人瞩目的果实;一根恒力高性能工业丝可吊起10公斤重物;单根亨通光纤预制棒最长可拉丝1.5万公里;绿的谐波全球最小谐波减速器以“关节丝线”连通机器人“筋骨”;Momenta智驾大模型用“数据之丝”铺就自动驾驶的城市神经网络……

  古时,一根桑蚕丝串联起苏州与世界。今日,这座古城赓续“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之精神,绣出了一条科创“丝路”。江河湖海所环抱的,不仅是风景独好的千年水乡,更是一座现代化的“万亿之城”和“科创天堂”。

  从“苏州织造”到“苏州智造”,苏州“双面绣”的绝活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功力?

  崇文重教:科创人才是底气

  古有状元之邑,今有院士之乡。自隋代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苏州历史上曾出现46位文状元、5位武状元,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如今,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苏州籍院士已达140多位。从人才数量上看,苏州人才总量达407万,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5万,持证外国人才近1万人。

  在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崇文重教的传统基因使苏州格外重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人才的培养。苏州大学近期筹备建设省级工业软件学院和省级人工智能学院,为孵化高水平、专门化创新人才打造平台。同时,苏州正全力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已累计与260余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有产学研机构160多家,C9高校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

  在强化创新服务方面,苏州建立了顶尖人才引领、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的协同攻关模式,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235家。苏州科技商学院目前已培养6期共480余名科创复合型人才,学员企业市值超2100亿元。连续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16年,苏州累计吸引4万余名全球高端人才来苏对接,落户项目超1.3万个,培育上市企业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8家、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84家。

  为全力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2025苏州苏商大会上,苏州正式发布《关于加快集聚青年人才的若干措施》和“三百工程”方案。聚焦打造青年人才就业创业首选城市,“青年人才9条”围绕青年人才求职就业、安居生活、创新创业等方面关切推出“一揽子”支持举措,推动城市更友好、青年更有为。“三百工程”方案提出,苏州将实施百万人才新增计划,开展高端人才领航、产业人才支撑、青年人才集聚、人才生态创优行动,力争用三年时间新增各类人才100万人;建立百校千企联盟,搭建覆盖100余所高校与1000余家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设立百亿人才基金,主要投资领军人才、赛事选手、初创企业、硬科技等,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金融支持体系。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3月30日,2025年苏州春季招聘大会现场摩肩擦踵,线上线下300959)推出超10万个岗位,吸引全国2.5万名青年人才相聚苏州,622家企业现场揽才。招聘会按照苏州“1030”产业体系中的10个重点产业链,对应打造10个特色化产业招聘专区,每个专区由1至2家链主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组成“产业舰队”,形成“链主企业释放‘灯塔岗位’、产业中小企业提供‘适配备选’”的梯度化岗位供给策略,致力招引青年人才在苏州“留下来”。

  精工重商:科创产业是动能

  1978年是苏州从传统手工业城市蜕变为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关键节点。得益于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初期的苏州迅速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1985年,国务院批准苏州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次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站上了第一个“百亿台阶”。

  1994年,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立苏州工业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下,历经30年发展,278平方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如今拥有47家A股上市公司,占苏州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1%。其中,22家企业在科创板挂牌上市,科技创新不断为县域经济增长带来澎湃动能。

  聚焦构建“1030”产业体系,苏州工业园区内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半导体、自动化设备、通用设备、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等细分行业,集聚华兴源创、纳芯微、博瑞医药等各领域领军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中,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区的高端科技仪器集群入选。立足工业仪器、科学仪器、专用仪器三大领域,聚焦工业控制、智能检测、物性测试、电子测量、智能传感、数字影像六大方向,园区核心区集聚相关企业700余家,培育8家上市企业,产业总规模近400亿元。

  与苏州工业园区隔古城相望的是苏州另一大科技创新基地——苏州高新区。目前,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新能源及绿色低碳、光子及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及大健康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近30%。

  蓬勃的产业发展与良好的产业生态相辅相成。截至2024年末,苏州高新区集聚各类投资机构超100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2000亿元。高新区先后发起设立6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1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母基金等专项基金,推出“融医贷”“光子贷”等产业科贷产品以及“天使贷”“高新贷”等投贷联动产品,为科创企业成长持续赋能。

  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之外,其余区域的产业发展也各有侧重。根据苏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张家港、常熟重点发展氢能,太仓、昆山侧重空天开发,相城聚焦数字金融、空天开发、量子技术,姑苏、吴中关注元宇宙、人工智能,吴江深耕新材料、量子技术。

  围绕苏州“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球科创新高地”的核心功能定位,苏州2025年“新春第一会”提出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十大行动”,全力打造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持续推进“103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到2026年,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推动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元。

  产城融合:“科创天堂”是名片

  从“苏州织造”到“苏州智造”,苏州绣出科创“丝路”的“针法”藏于独具匠心的城市规划理念之中。

  2022年,苏州提出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以太湖新城为交汇点,形成东连上海、西接锡常宁的“Y”型空间格局,共同构成苏州市域科创空间的主骨架。根据各个功能节点的存量更新潜力和发展基础,规划布局各个功能节点的产业发展方向、科创要素和产业空间载体,引导用地结构优化。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介绍,苏州依托太湖新城、太湖科学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等科创节点,布局苏州实验室等重点科创平台,集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完善金融、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

  苏州各区、县级市也正在协同培育创新空间。相城、常熟、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围绕阳澄湖打造创新湖区;太仓、常熟、张家港协同打造南沿江科创带;重点建设苏州高铁新城、苏州工业园区阳澄南岸创新城、常熟中新昆承湖园区、太仓娄江新城、张家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创节点。

  根据《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苏州致力于完善“一主四副双轴、一湖两带两区”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依托沪宁发展轴、通苏嘉发展轴为主骨架,推动市域城镇空间集中集约、布局优化、品质提升。

  从产业空间布局看,苏州计划统筹全市制造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在沿江转型,形成沿沪宁高速、沿苏嘉杭高速和沿长江三大产业发展带。同时,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体,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向产业基地、产业社区集中。推动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集中布局,形成环金鸡湖、狮山、苏州高铁新城、太湖新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精细规划下的苏州城正阔步迈向“科创天堂”。未来,苏州将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瞄准数字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包括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在内的八大未来产业,以苏工苏作的传统匠心,绣出绵延不绝的科创“丝路”。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返回首页举报 >

305

+1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advert
    advert
    advert
    adv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