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福证券债券与创新融资总部总经理蔡文忠:债市“科技板”登场在即 投行能力建设亟须前置
在政策端提出建立债市“科技板”的背景下,科技企业债券融资将迎来制度性窗口期。
作为一线债券投行参与者,华福证券债券与创新融资总部总经理蔡文忠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债市“科技板”有望打破传统债券市场以成熟企业为主的发行结构,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构建覆盖“募、投、贷、退”的全周期融资通道。面对结构性机会,投行必须加快能力储备,强化科技企业的识别、定价、结构设计与风险管控能力,以适应“科技板”制度逻辑与产品创新要求。
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
“‘科技板’的推出,是债券市场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蔡文忠说。
科技企业普遍面临“轻资产、高不确定性”的融资痛点,传统信用债市场难以覆盖其前期资金需求。债市“科技板”通过支持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头部私募股权机构三类主体发行债券,形成“募、投、贷、退”联动机制,将为科技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灵活的融资工具。
蔡文忠介绍,金融机构发债可扩大科技贷款、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各类型融资的能力;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对应了科创企业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融资需求;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发债则能引导长期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填补初创期企业的融资缺口。
从市场定位看,债市“科技板”将更侧重对研发投入、技术壁垒等非财务性指标的识别与定价,将在产品设计、信息披露、风险定价机制等方面形成差异化安排。蔡文忠表示,“科技板”将引导长期资金流向硬科技领域,如半导体、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与传统债券市场相比,“科技板”在服务对象、风险容忍度和配套机制上将存在显著差异化,弱化传统财务指标,聚焦技术壁垒与研发投入,并通过储架发行、绿色通道等政策工具提升融资效率。
“债市‘科技板’将强调政策引导与市场化结合,例如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优化审批流程,并探索科技债与高收益债市场的协同机制,吸引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本。”蔡文忠说。
投行必须加快能力储备
在具体业务实践中,蔡文忠表示,投行要加强对潜在客户的挖掘能力、尽调能力,以及产品创新能力。
筛选客户的标准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财务指标,如营收、利润、资产规模等,而是将重点放在企业的科技属性上。蔡文忠表示,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和独特性、研发团队的实力、专利数量及质量等。进行行业前景分析,聚焦国家战略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同时,评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商业模式,考量其在细分市场的地位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
在尽调方面,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的特点,投行除了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传统资产进行核查外,会重点关注企业的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等。蔡文忠表示,要详细了解无形资产的取得方式、有效期、权属状况以及对企业核心业务的支撑作用。在信息披露把控方面,要求企业更加详细地披露研发相关信息,包括研发项目的背景、目标、预算、进展阶段、风险因素等。对于无形资产,要披露其评估方法、价值变动情况以及可能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
在产品层面,蔡文忠表示,要推出更贴合科技企业融资特征的工具。例如,可转债可以实现“风险兜底+成长分享”的结构安排,适用于早期盈利能力较弱但成长潜力大的科创企业;永续债则可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研发资金支持。在信用增级方面,蔡文忠认为,应充分调动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手段,形成多元增信机制,提升项目的可投性与吸引力。
“科技板”发展仍需破局
不过,债市“科技板”的发展仍面临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待建、投资端资金风险偏好不足等现实挑战。
“科技企业风险收益特征与债券投资者偏好之间存在天然错配,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引导长期资金入场。”蔡文忠说。
当前市场对债市“科技板”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风险收益匹配与市场机制适配性问题。蔡文忠表示:科创企业高投入、高风险,与债券投资者偏好稳健回报之间存在错配,风险分担机制亟待完善。同时,民营创投机构受限于信用评级低、担保成本高和期限错配,融资成本依然较高,制约了其通过科技债融资的积极性。
推动债市“科技板”高质量发展,需要顶层政策设计与执行协同,强化财政、金融、科技等多部门联动,明确责任机制。蔡文忠表示:
首先,制度创新须突破传统债券框架,通过创设信用保护工具、推广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建立差异化的信用评级体系,解决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估值难题。
其次,如何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是关键,需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吸引保险资金、养老金等参与,避免“短钱长投”引发的流动性风险。此外,市场生态培育仍需深化,既要推动高收益债市场发展以适应科技企业特性,也要防范资金空转或套利行为,确保政策精准滴灌硬科技领域。
最后,跨部门协同机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政策落地效果,需在监管标准、信息共享、激励措施等方面形成合力,构建“股债贷”联动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125人